菊坡不可见,硕得见文溪。
又复五百载,吾将谁与齐。
孙枝遍岭峤,栗主傍招提。
尚有残编在,寒芒映彩霓。
菊坡不可见,硕得见文溪。
又复五百载,吾将谁与齐。
孙枝遍岭峤,栗主傍招提。
尚有残编在,寒芒映彩霓。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全祖望所作的《海珠寺(其二)》。诗中以“菊坡”和“文溪”为引子,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思考。
“菊坡不可见,硕得见文溪。” 开篇即以“菊坡”与“文溪”对比,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文化的更迭。“菊坡”可能象征着过去的文化或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文溪”则代表了当前的文化景象。诗人感叹“菊坡”已不可见,而“文溪”虽在,却难以与之相提并论,流露出一种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与对现状的反思。
“又复五百载,吾将谁与齐。” 接下来,诗人进一步阐述了时间的漫长与文化的传承问题。他设想了再过五百年后的情景,表达了对未来文化传承的担忧,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疑问:“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之后,我将与谁并肩?”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是对整个文化脉络能否延续下去的深沉忧虑。
“孙枝遍岭峤,栗主傍招提。” 这两句转而描述了文化传承的具体场景。通过“孙枝”(比喻后代子孙)遍布“岭峤”(泛指山岭),以及“栗主”(可能指守护者或传承者)靠近“招提”(佛教寺庙),形象地展现了文化传承的景象。这里既有对传统与信仰的尊重,也隐含了对文化生命力的肯定。
“尚有残编在,寒芒映彩霓。” 最后两句,诗人以“残编”(残缺的书籍或文献)的存在,象征着文化记忆的保存。尽管这些文献可能残破不全,但它们依然能发出微弱的光芒,照亮未来的道路。这里的“寒芒”与“彩霓”形成鲜明对比,既表现了文化传承的艰难与不易,也蕴含了对文化未来充满希望的期待。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深刻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文化延续的深切忧虑。
去年花比今年蚤,今年人比去年老。
尽道人老不如旧,谁信旧人老亦好。
秋菊总开旧岁花,人今但把新人夸。
不见旧日龙山帽,至今犹共说孟嘉。
去年我犹在阴山,今年尔复在江南。
傍人错指前身是,一是文殊一瞿昙。
花开于我复何有,人世那堪逢重九。
举头望见钟山高,出门便欲跨牛首。
袁生袁生携我手,欲往何之仍掣肘。
虽有谢公墩,朝朝长在门。
虽有阶前塔,高高未出云。
褰裳缓步且相随,一任秋光更设施。
天生我辈必有奇,感加雅意来相期。
入门秋色上高堂,烹茶为具呼儿郎。
欢来不用登高去,扑鼻迎风尊酒香。
子美空吟白发诗,渊明采采亦徒疲。
何如今日逢故知,菊花共看未开时。
《九日同袁中夫看菊寄谢主人》【明·李贽】去年花比今年蚤,今年人比去年老。尽道人老不如旧,谁信旧人老亦好。秋菊总开旧岁花,人今但把新人夸。不见旧日龙山帽,至今犹共说孟嘉。去年我犹在阴山,今年尔复在江南。傍人错指前身是,一是文殊一瞿昙。花开于我复何有,人世那堪逢重九。举头望见钟山高,出门便欲跨牛首。袁生袁生携我手,欲往何之仍掣肘。虽有谢公墩,朝朝长在门。虽有阶前塔,高高未出云。褰裳缓步且相随,一任秋光更设施。天生我辈必有奇,感加雅意来相期。入门秋色上高堂,烹茶为具呼儿郎。欢来不用登高去,扑鼻迎风尊酒香。子美空吟白发诗,渊明采采亦徒疲。何如今日逢故知,菊花共看未开时。
https://shici.929r.com/shici/frftR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