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阁何年起法门,金身十丈佛为尊。
云移祇树看俱渺,天近昙花落更繁。
槛外青莲开北岳,窗前赤日净中原。
凭高忽望长安路,即拟双凫此奋翻。
宝阁何年起法门,金身十丈佛为尊。
云移祇树看俱渺,天近昙花落更繁。
槛外青莲开北岳,窗前赤日净中原。
凭高忽望长安路,即拟双凫此奋翻。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大悲阁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佛教文化的崇敬与对自然美景的赞叹。
首联“宝阁何年起法门,金身十丈佛为尊”点出地点和主题,宝阁自古而立,供奉着高达十丈的金色佛像,尊贵无比。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以十丈之高强调佛像的庄严与神圣。
颔联“云移祇树看俱渺,天近昙花落更繁”描绘了云雾缭绕中的景象,仿佛祇树(佛教圣地)在云中若隐若现,显得神秘莫测。同时,天空中的昙花(佛教中象征短暂而珍贵的美)频繁落下,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暗含了对佛法短暂而珍贵的感悟。
颈联“槛外青莲开北岳,窗前赤日净中原”进一步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青莲(佛教中常用来象征纯洁与智慧)在北岳开放,赤日(象征热情与活力)照耀着中原大地,一静一动,一冷一热,对比鲜明,展现出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尾联“凭高忽望长安路,即拟双凫此奋翻”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遥望远方,心中涌起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想象自己如同双凫(水鸟),振翅高飞,寓意着追求理想与自由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其内心深处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