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轻帆出越城,灵洲西去趁潮平。
山环野寺天中断,水绕高台月四明。
荷叶采为酣饮具,梵钟和入苦吟声。
髯苏诗石苍苔上,不获同君蹑屩行。
目送轻帆出越城,灵洲西去趁潮平。
山环野寺天中断,水绕高台月四明。
荷叶采为酣饮具,梵钟和入苦吟声。
髯苏诗石苍苔上,不获同君蹑屩行。
此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首句“目送轻帆出越城”,以轻帆离别越城起笔,引出诗人对远方的遐想与期待。接着,“灵洲西去趁潮平”一句,点明了目的地,同时通过“趁潮平”三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与欣赏。
“山环野寺天中断,水绕高台月四明”两句,运用对比与动态描写,将山、寺、天、水、月等元素巧妙融合,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诗意的氛围。山环抱野寺,天际被山势所断,水绕高台,月光洒在四明山上,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壮丽的画面。
“荷叶采为酣饮具,梵钟和入苦吟声”则进一步深化了场景的生动性与情感的丰富性。荷叶不仅作为自然景观的一部分,还成为宴饮的器具,梵钟的悠扬钟声与诗人的吟诵交织在一起,增添了诗境的禅意与雅趣。
最后,“髯苏诗石苍苔上,不获同君蹑屩行”表达了诗人未能一同参与此次游历的遗憾,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及这次美好经历的怀念。髯苏,即苏轼,这里借指苏轼的诗歌精神,苍苔上的诗石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与文化的传承,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敬仰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文化传统的追慕,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众客喧哗发酒狂,逡巡密雪自飞扬。
莫嫌作赋无枚叟,且喜延宾有孝王。
雪花如掌堕阶除,剧饮时看卧酒壶。
半夜琼瑶深没膝,欲归迷路肯留无。
竹裹茅庵雪覆檐,炉香蔼蔼著蒲帘。
欲求初祖安心法,笑我醺然已半酣。
新竹依墙未出寻,墙东桃李却成林。
池塘草长初饶梦,村落莺啼瞧心。
江满船头朝欲转,泥融屐齿莫尤深。
闭门怜子成书癖,试买村醪相伴斟。
眼看东邻五亩花,茅檐竹户野人家。
过墙每欲随飞蝶,归舍谁怜已莫鸦。
幽客偶来成晚饭,野僧何日寄新茶。
三年气味长如此,归计迟迟也自嘉。
北园春草径微微,未用频教翦棘茨。
蜂阵纷纷初养蜜,莺巢浅浅欲生儿。
客情流水兼山远,归梦游丝向日迟。
懒病相将浑欲惯,赖君索我强裁诗。
江声六月撼长堤,雪岭千重过屋西。
一叶轩昂方断渡,南堂萧散梦寒溪。
旅食三年已是家,堂成非陋亦非华。
何方道士知人意,授与炉中一粒砂。
北牖清风正满床,东坡野菜漫充肠。
华池自有醍醐味,丈室仍闻檐卜香。
邻人渐熟容赊酒,故客亲留为种蔬。
住稳不论归有日,船通何患出无车。
客去知公醉欲眠,酒醒寒月堕江烟。
床头复有三升蜜,贫困相资恐是天。
山西旧将本书生,归老岩间示厌兵。
卧闻布水中宵起,错认边风万马声。
雕弓挂壁耻言勋,出人樵渔便作群。
五马亲来看射虎,不愁醉尉恼将军。
肩舆已弃蹑风骓,旧物仍存杨柳枝。
一曲清歌近尤好,五陵故态未全衰。
白发三朝旧,青山一布衾。
封章留帝所,德泽在人心。
未起讴吟切,来归顾托深。
杨公不久住,天意定难忱。
决策传贤际,危言变法初。
纷纷看往事,一一验遗书。
富贵终何有,清贫只自如。
西州不忍过,行哭便回车。
区区非为己,恳恳欲忘生。
力尽心终在,身亡势亦成。
遗民抛剑戟,故老半公卿。
魏丙生前友,俱传汉相名。
少年真狷浅,射策本粗疏。
欲广忠言地,先收众弃余。
流离见更化,邂逅捧除书。
赵孟终知厥,他人恐骂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