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墙茂树阴,交覆状垂盖。
面岑可为楼,所惜著亭隘。
试凭工师手,高取空阔界。
材章来何山,得补榱栋坏。
泮宫对突兀,雉堞隐萦带。
老榕剪东枝,遂破群碧碍。
闲云入秋眺,远霭增暮慨。
心知飞鸟边,历历归路在。
倚墙茂树阴,交覆状垂盖。
面岑可为楼,所惜著亭隘。
试凭工师手,高取空阔界。
材章来何山,得补榱栋坏。
泮宫对突兀,雉堞隐萦带。
老榕剪东枝,遂破群碧碍。
闲云入秋眺,远霭增暮慨。
心知飞鸟边,历历归路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开阔的景象,诗人倚靠墙壁,欣赏茂盛的大树投下的浓密树荫,如同一顶巨大的天然伞盖。他想象若能在此处建一座高楼,只可惜空间受限。他期待工匠们能巧妙地利用这些木材,扩展视野,使之成为支撑大厦的栋梁。
诗人进一步设想,这些建筑材料或许来自远方的高山,它们的到来将修复破损的屋檐。他的目光越过泮宫(学府)的屋顶,看到突兀的建筑与城墙相映,老榕树的枝叶则在视野中打破了一片翠绿。在闲暇的秋日,诗人望着天空中的闲云和远处的暮霭,心中不禁生出对自由飞翔的鸟儿的羡慕,因为它们清晰可见归途。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空间拓展和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