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我去国久,得君如得归。
今君舍我去,从此故人稀。
不惜故人稀,但恐晤语非。
佳人西方子,佩服贝与玑。
宛兮若处女,未始识户扉。
何必识户扉,潜玉有光辉。
嗟我去国久,得君如得归。
今君舍我去,从此故人稀。
不惜故人稀,但恐晤语非。
佳人西方子,佩服贝与玑。
宛兮若处女,未始识户扉。
何必识户扉,潜玉有光辉。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不舍之意。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即将离去的朋友抱有深沉的思念之情。
“嗟我去国久,得君如得归。” 这两句是开篇之语,通过比喻表达了对友人的珍视和不舍,像久违故土终于回到家乡一般,对待这份难得的情谊。
“今君舍我去,从此故人稀。” 表示朋友即将离别,而这种真挚的友情在未来可能会变得稀少。这里的“故人稀”暗含着对未来友情减退的担忧。
“不惜故人稀,但恐晤语非。”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于朋友之间交流不再纯粹的担心,更多的是担忧日后相见时,是否还能像现在这样无拘无束地交流思想和情感。
接下来的“佳人西方子,佩服贝与玑。” 描述了一位佳人,其佩饰之华丽和其它的装扮,显示出这位佳人的高贵身份和气质。
“宛兮若处女,未始识户扉。” 这里的“宛兮”形容女子的温婉美好,如同不谙世事的少女一样,未曾触碰门窗之类的家务琐事,表明这位佳人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高雅环境中。
最后,“何必识户扉,潜玉有光辉。” 这两句是对上一句的发挥,意思是不需要女子了解家务琐事,因为她本身就如同美玉一般,有着天然的光泽和魅力。这里的“潜玉”比喻女子内在的高贵品质,即使不展现于外,也是自有光辉。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友人的怀念和对佳人形象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留恋以及对未来变化的担忧,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深远的送别诗。
仕宦晚益困,忽惊朝露晞。
嗟嗟命不偶,事事志多违。
直节未尝屈,英魂何所依。
有材真国器,无闷即天机。
前日犹言笑,今亡果是非。
城南春满路,空见素旌归。
遥夜不能寝,值兹节物清。
大空莹虚碧,仰观澄性情。
素月若可把,浮云何故生。
瑶琴且勿弄,谁怜希代声。
堕灶一言能破釜,魔界扫空成佛土。
钟山道场天所开,万壑千岩没华雨。
白衣居士演真谛,江汉滔滔流去乳。
自从玉髻飞上天,妙缘谁救诸有苦。
我昔南行入定林,水鸟松风能妙语。
六时天乐綵云飞,百丈寒江翠绡舞。
此地知君曾著力,雷作弹指开蛰户。
空山蕙帐盍思归,秋末晚菘行可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