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仝不作昌黎死,天目虽盲未见嗟。
坐叹清光无惜处,一将吞吐听虾蟆。
卢仝不作昌黎死,天目虽盲未见嗟。
坐叹清光无惜处,一将吞吐听虾蟆。
此诗描绘了一场罕见的月食景象,通过对比古人卢仝和现实中的不闻不问,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感慨与无奈。首句“卢仝不作昌黎死,天目虽盲未见嗟”暗示如果卢仝在世,他定会为此事件写诗歌颂,但现在连他的关注都没有,只能发出叹息。接着,“坐叹清光无惜处,一将吞吐听虾蟆”则是对月食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诗人在静坐中感慨万千,对于这份天体之美却无动于衷,只能任由天狗(虾蟆,即古人称呼月食时的月亮被吞没的情景)吞噬。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敬畏,以及面对突发事件时人类渺小无力的感慨。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关注度差异化的一种文化批判。
长河之流几万里,骇若泻自天上来。
奔湍冲山拔地走,直有到海无邪回。
人之所观乃流沬,犹以激射忧天摧。
想其根源发声势,如纵烈火烧千雷。
古来走死万万脚,竟莫识自何来哉。
我疑鸿荒混沌日,冲破天地之元胎。
夸娥摇头巨灵走,避不敢道曾疏开。
锄耰之成乃畎浍,欲计议此诚可咍。
长帆大舰不敢绝,尚恐飘去无垠涯。
愚儿脚惯踏潢潦,安敢逆此加溯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