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深六七寻,山高四五里。
纵有百尺钩,岂能到潭底。
溪深六七寻,山高四五里。
纵有百尺钩,岂能到潭底。
这首诗描绘了深邃的溪流与巍峨的山峦,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壮丽的自然景观。袁宏道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山水画卷。
“溪深六七寻,山高四五里。” 开篇即以数字入诗,形象地展现了溪流之深与山峰之高,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寻,古代长度单位,相当于八尺,这里用来形容溪流的深度,既直观又富有诗意。山的高度则以里为单位,四里和五里的描述,不仅突出了山的高耸,也暗示了行进的艰难。
“纵有百尺钩,岂能到潭底。” 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溪流的描绘,将视线聚焦于溪底的潭水。百尺钩,比喻钓具的长,用来形容潭水之深,无法触及底部。通过这一细节,诗人巧妙地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探索未知世界的困难与挑战。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袁宏道以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意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与哲思。
旧籍占东南,相去天一握。
曩闻大瀛海,出缩几蜗角。
欲说耳目隘,欲涉关河邈。
离合自有时,甫见一南北。
逝将摆世事,羽化骑鸾鷟。
朝行过夷门,暮去宿易涿。
三晋多权谋,邹鲁守经学。
人生出与处,相逢饱商榷。
弃捐何足惜,无为误奇璞。
夜凉北风三尺雪,悬崖冻崩树冻折。
此时梅花独清绝,箕山高风首阳节。
何人花下骑蹇驴,风雪堕面冰吟须。
唐巾飘萧纻袍窄,识者指以为梅臞。
屋山棱棱出林罅,双鹤忍寒追不下。
欲寻门巷访梅仙,人言此是苔矶画。
沈沈古殿寒光射,金色同然无昼夜。
万象森罗影现中,盲者还同覆盆下。
周禅见渠不瞥地,金色光中重按指。
散作人间无尽灯,直下翻身光影里。
只今此话难藏覆,掉头径出烟萝去。
不是临川旧赏音,此段风流与谁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