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燎荒原,霜雪日皓皓。
牛羊无可噍,众绿就枯槁。
天地心不泯,根芽蛰深杳。
春风一披拂,颜色还媚好。
如何被兵地,黎庶不自保。
高门先破碎,大屋例倾倒。
间或遇茅舍,呻吟遗稚老。
常恐马蹄响,无罪被擒讨。
逃奔深谷中,又惧虎狼咬。
一朝稍苏息,追胥复纷扰。
微言告者谁,劝我宿须早。
人生值艰难,不如路傍草。
野火燎荒原,霜雪日皓皓。
牛羊无可噍,众绿就枯槁。
天地心不泯,根芽蛰深杳。
春风一披拂,颜色还媚好。
如何被兵地,黎庶不自保。
高门先破碎,大屋例倾倒。
间或遇茅舍,呻吟遗稚老。
常恐马蹄响,无罪被擒讨。
逃奔深谷中,又惧虎狼咬。
一朝稍苏息,追胥复纷扰。
微言告者谁,劝我宿须早。
人生值艰难,不如路傍草。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战争带来的荒凉与毁灭景象,反映了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开篇“野火燎荒原,霜雪日皓皓”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自然现象,勾勒出一幅荒凉萧瑟的画面。牛羊无处可食,草木都已枯槁,可见战乱之中生灵涂炭。
“天地心不泯,根芽蛰深杳”则是诗人对自然界仍有希望的表达,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天地间还是有生的希望,植物的根和芽依然躲藏在土中等待春天的到来。
紧接着,“春风一披拂,颜色还媚好”则是对自然界仍旧美好的赞颂,尽管战火已经破坏了一切,但春风仍能唤醒大地,让枯萎之物重新焕发活力。
然而,战争的阴影无法避免,“如何被兵地,黎庶不自保”表现了人民在战争中失去安全的无奈。接着“高门先破碎,大屋例倾倒”则是对战乱导致的房屋破坏与家园毁灭的描写。
诗人继续描述灾难中的景象:“间或遇茅舍,呻吟遗稚老。”茅屋是贫民的住所,而在这里看到的是失去家园、孤苦无依的老弱之人,他们的哀鸣声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凉。
“常恐马蹄响,无罪被擒讨”表达了人民对战争中军队到来的恐惧,哪怕是无辜之民,也可能因为战乱而遭受牵连和迫害。诗人在“逃奔深谷中,又惧虎狼咬”中描绘了人们在寻找避难所的过程中,还要担忧野兽的威胁,生存的困境。
最后,“一朝稍苏息,追胥复纷扰”表达了战争虽暂时平息,但恐怖与混乱依然如影随形。诗人在“微言告者谁,劝我宿须早”中发出呼吁,有谁能倾听这哀求之声,提醒自己及早寻找安全的避难所。
全诗结束于“人生值艰难,不如路傍草”,这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悲观表达。在战乱与苦难面前,连路边的小草都不复存在了。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强调了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和无情。
这首诗充满了对战争灾难的深刻反思和对生命尊严的哀悼,是一篇描写战乱之苦、抒发个人悲凉情感的杰作。
寿阳楼前淮水碧,寿阳美女如脂白。
李郎青鬓照青衫,曾在花前作狂客。
伯劳睡重花枝晚,时许蜻蜓一偷眼。
欢娱虽少恨已多,纤手红笺挥翠管。
淮阳归来春已暮,夜夜梦魂淮上去。
欲歌旧曲只添愁,画得双蛾不能语。
有客南来从寿春,众人笑问动精神。
自从柳别章台后,攀折风光知几人。
已伴春衫辞侧帽,不怕娇啼随意笑。
嗟君耿耿独相思,须信多情是年少。
忆昔胡来动河朔,渡河饮马吹胡角。
澶渊城下冰载车,边风萧萧千里馀。
城上黄旂坐真主,夜遣六丁张猛弩。
雷惊电发一矢飞,横射胡酋贯车柱。
犬羊无踪大漠空,归来封禅告成功。
自是乾坤扶圣主,可能功业尽莱公。
堂中宴坐不妄出,堂外青春去如失。
小园十步绿如云,一时桃李事已毕。
犹有荼蘼数朵在,未觉尘沙污玉质。
金沙格俗终可怜,腻白娇红如欲滴。
老夫睡起听山禽,竹间林外纷嘲啧。
笋生渐惬子猷愿,梅熟未邀朱老吃。
翻书只作随睡具,倾壶屡进忘忧物。
今春风雨稍依节,上田麦穗过数尺。
但知洗眼看世涂,莫厌终身守蓬荜。
山鸦鸣晓晴,寒日在蓬荜。
老人欣然起,搆火温小室。
室中空无有,扫榻对像佛。
还观旧文字,尘土暗编帙。
一杯径就醉,四体寒若失。
隔窗即山麓,寒木鸣瑟瑟。
江民旱累岁,流冗东就食。
蛈蝗食陈蔡,千里无草色。
客来谈世事,亹亹语千百。
客去深闭门,颓然无我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