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家赋咏怯挥毫,比象偏难为格高。
浑似上元朝阿母,流金铃间赤霜袍。
诗家赋咏怯挥毫,比象偏难为格高。
浑似上元朝阿母,流金铃间赤霜袍。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创作时的犹豫与挑战。首句“诗家赋咏怯挥毫”形象地表达了诗人面对创作时的胆怯与谨慎,挥毫落纸之际,心怀忐忑,生怕无法达到理想中的境界。接下来,“比象偏难为格高”则进一步揭示了创作过程中的难点,即如何将抽象的概念或意象转化为高雅的艺术形式,这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后两句“浑似上元朝阿母,流金铃间赤霜袍”,运用了巧妙的比喻,将诗人的创作状态比作上元节(即元宵节)时阿母(可能指节日中的一位女性角色)的装扮,身着流金铃装饰的赤霜袍,既华美又神秘。这里的“流金铃”和“赤霜袍”不仅增添了画面的视觉美感,也暗示了诗人在创作时内心的丰富情感与深邃思考,如同节日中人们欢庆的氛围一样热烈而充满活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面对创作难题时的复杂心理状态,以及在艺术追求上的执着与热情。它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诗歌创作的独特感悟,也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用的手法——借物喻人、借景抒情,使得作品既有深邃的内涵,又具有鲜明的形象感。
东坡好说鬼,同甫善谈兵。
座中无张果,我辈饶舌争。
文章订得失,议论骋纵横。
忽如银河泻,忽如莲花生。
既有扪虱概,复著雕龙声。
嗟我二三子,胸中何不平。
世事漠无关,居然置喙鸣。
送凉微雨滴,彻夜短檠擎。
窗外鸡谈助,壁间虫语应。
偃仰一斗室,啼笑百态并。
嵚奇历落处,尔汝俱忘形。
台湾虽异域,唇齿却相依。
沿海六七省,全赖作藩篱。
台安内地乐,台动天下疑。
未雨不绸缪,终必悔噬脐。
谁云海外岛,不可令民滋。
有人此有土,气运不可羁。
时哉弗可失,愿君聊慎思。
民弱盗将据,盗起番亦悲。
荷兰与日本,眈眈共朵颐。
王化大无外,何患此繁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