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问津。
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
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
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夜的孤独与寒冷。开篇"儿啼惊觉梦中身,恰则华胥政问津"两句,通过儿子的啼哭打破了夜的宁静,诗人从梦中惊醒,而"恰则华胥"表明时间已深,"政问津"则隐含着对生活、对未来某种忧虑或探究。
接着"脚到五更偏作冷,老来万事不如人"两句,诗人感受到的是夜的寒冷和生命力的衰退。"脚到五更"意味着时间已经很晚,通常指凌晨三点至五点,而"偏作冷"则强调了这种感觉的加深。"老来万事不如人"表达了一种对于时光流逝和个人能力下降的无奈。
再看"若无窗月谁相伴,听尽鸡声不肯晨"两句,诗人在没有明亮月色的陪伴下,只能听到鸡鸣的声音,却仍旧不愿意迎接破晓。这里透露出一种对夜晚的依恋,以及对黎明到来的抵抗。
最后"尚有布衾寒似铁,无衾似铁始言贫"两句,诗人通过对被子的描述,表达了深夜的严寒,以及因缺少被子而感受到的更甚的寒冷和贫困。"无衾似铁"强调了没有被子的情况下,寒冷感受的极致,而"始言贫"则揭示出这种生活状况下的贫穷。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夜晚寒冷、生命力衰退、孤独和贫困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深沉的忧郁情绪。
一法圆融万法该,白莲香社应时开。
渊明不解同方便,何事攒眉不肯来。
白首遑遑谩世忧,我今问米下扬州。
支离病骨难堪暑,浩荡归心不待秋。
兵火彫零馀故里,功名衰谢独扁舟。
腐儒老死终无用,收拾纶竿好去休。
清晚搔头望,晴天已不同。
霁烟才冉冉,雨意却濛濛。
为客艰难里,思亲涕泪中。
独凭心事在,倚杖看秋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