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刍一滴觅曹溪,觅得曹溪也是迷。
何似无心閒逐景,好山迎我作诗题。
宓刍一滴觅曹溪,觅得曹溪也是迷。
何似无心閒逐景,好山迎我作诗题。
此诗《西园泛舟至圣化寺(其四)》由清朝诗人弘历所作,通过“宓刍一滴觅曹溪,觅得曹溪也是迷”两句,巧妙地运用了佛教中的典故,表达了在追求真理或理想的过程中,往往陷入迷茫与困惑的哲理。诗人以“宓刍一滴”象征微小的努力或追求,而“曹溪”则代表了佛教中著名的智慧之源,寓意着对真理或高深境界的探寻。然而,“觅得曹溪也是迷”的表述,揭示了在追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境和迷惑,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而非终点的绝对性。
后两句“何似无心闲逐景,好山迎我作诗题”,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似乎在说,与其执着于寻找某种特定的目标或真理,不如以一种无心的态度去欣赏沿途的风景,让自然之美自然而然地激发灵感,如同好山在等待诗人赋诗一般。这种观点倡导了一种随遇而安、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体验美的哲学思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思,探讨了追求与发现、目标与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自然与生活中的审美体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独到见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