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李母》
《挽李母》全文
明 / 王绂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闾里共称贤,中途丧所天。

教儿登显仕,抱志卒馀年。

京国舆灵榇,横山入墓阡。

铭文书琬琰,尤足慰重泉。

(0)
鉴赏

这首挽诗《挽李母》由明代诗人王绂创作,通过对李母生前的贤德与身后哀荣的描绘,展现了对逝者的深切缅怀与敬意。

首句“闾里共称贤”,开篇即点出李母在邻里间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贤德之名广为人知。接着,“中途丧所天”一句,情感陡转,表达了李母不幸早逝,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的悲痛。这里“所天”一词,形象地指代了李母作为家庭支柱的重要地位。

“教儿登显仕,抱志卒馀年。”这两句描述了李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她不仅教导儿子们走上显赫的仕途,更鼓励他们坚守志向,直至晚年。这既体现了李母的远见卓识,也展现了她对子女深沉的爱与期待。

“京国舆灵榇,横山入墓阡。”这两句描绘了李母去世后,其灵柩被运往京城安葬的情景。横山作为墓地的背景,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暗示了李母的归宿之地。

最后,“铭文书琬琰,尤足慰重泉。”通过在墓碑上刻写赞美之词,以珍贵的玉料(琬琰)为材质,来纪念李母的功德,这不仅是对她生前美德的肯定,也是对亡者的一种慰藉,希望她在冥界也能感受到人间的敬仰与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挽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对李母生平事迹的简述,展现了对逝者的深情悼念,同时也歌颂了李母的高尚品德与深远影响。

作者介绍
王绂

王绂
朝代:明

王绂, 明初大画家,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人称他的墨竹是“明朝第一”。永乐元年(1403年)开始参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十年拜中书舍人,派往北京,从事迁都的筹备工作。永乐十一年、十二年,两次随明成祖朱棣北巡,期间创作著名的《燕京八景图》。他绘画擅长山水,尤精枯木竹石。其山水画兼有王蒙郁苍的风格和倪瓒旷远的意境,对吴门画派的山水画有一定影响。但他不肯轻作山水画,故后人有“舍人风度冠时流,笔底江山不易求”的诗句。
猜你喜欢

罗敷媚.题钝剑听秋图

秋心夜上梧桐月,冷露凄然。虫语联绵。

搁破西窗一枕眠。词人老去心情懒,孤雁遥天。

落叶哀蝉。一例悲秋只自怜。

(0)

荷叶杯

玉骨为谁消瘦。知否,端的小儿郎。

泥人肠断损容光,点鬓怕吴霜。曾是得他怜惜。

何夕。别语更依依。浅红愁结翠娥低,争忍不思惟。

(0)

卜算子.咏荷敩白石梅花八咏·其八

小榭社坛幽,曲沼农场接。

太液灵根尽自分,花亦饶三窟。

净业复昆明,一匊灵均血。

自此珰名烈士花,谁续濂溪说。

(0)

水调歌头.己卯上巳与同里诸君客上海者共饮酒家

令节复何有,尽醉不须推。

海上流人四集,客自故乡来。

休问年时花信,却映战场草色,烂漫逐春开。

咫尺还乡水,昔昔一帆回。展情话,悯离乱,托深杯。

此地故无烟雨,空忆旧楼台。

千古永和癸丑,当日神州何状,沈陆有余哀。

谁喻右军指,今古重徘徊。

(0)

送余刺史宝冈秩满入觐即次留别元韵·其一

惟君才卓荦,事业表堂皇。

闽峤拊循遍,路岐姓字香。

昨予衔新命,仍复到海疆。

旧雨欢同地,藉商济时方。

伟哉贤刺史,僚属共瞻望。

(0)

台江杂咏·其九

到处都城绿玉村,珊瑚无叶尽疑真。

十围萌檗生如笋,百岁良材爨作薪。

问俗尚期通译语,采诗未敢笑前人。

齐谐志怪吾能忆,草木虫鱼次第陈。

(0)
诗词分类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张正见 潘阆 杨继盛 赵汝腾 林季仲 陈元光 关汉卿 宋荦 苏曼殊 唐彦谦 刘墉 毕自严 刘筠 胡铨 萧衍 陈子昂 范祖禹 舒邦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