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艑十八橹,长篙如竹林。
张帆看风色,知是下江陵。
大艑十八橹,长篙如竹林。
张帆看风色,知是下江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水路航行图景,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船行江上的壮阔与动态之美。
“大艑十八橹,长篙如竹林。” 开篇即以“大艑”(大型船只)和“十八橹”(十八支船桨)描绘了船只的规模与动力来源,形象地展示了船只在江面上航行时的雄伟气势。接着,“长篙如竹林”一句,将长长的竹制撑杆比作一片茂密的竹林,既突出了撑杆的数量之多,也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
“张帆看风色,知是下江陵。” 最后两句则聚焦于航行过程中的关键动作——张帆。船员们根据风向调整帆位,这不仅是对自然力量的顺应,也是对航行技术的精准运用。通过“知是下江陵”的表述,暗示了目的地的明确,同时也透露出对即将抵达彼岸的期待与自信。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江上航行的生动画面,不仅展现了古代航海技术的精湛,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与航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远方目的地的向往之情。
湖上青山太不情,年年冷笑行人行。
寺门老柳争舒眼,看尽别离浑不管。
琴鹤楼,何不移去荒溪之侧穷严幽,我不复见何怨尤。
乃当湖山花木最佳处,葡萄深杯酾红油。
一时朋友自胶漆,万古弟兄曾劝酬。
黄垆黄垆非少壮,不须邻笛增恓怆。
成佛生天本是虚,求官作达夫成妄。
西冷依旧好风烟,回首经今十年。
吟魂醉魄难呼取,独立西江三板船。
浪飞打船头,回溅射江破。
我欲往金山,郭璞墓边过。
景纯昔赋江,博丽恣顿挫。
《尔雅》与《山经》,手注分余唾。
或言鼍精化,人尝伺其卧。
故老云入江,下撼金山座。
出语山如莲,茎小承葩大。
此论虽诞绝,形理妙虚课。
葬经亦流传,青乌家倡和。
何为埋水中,骨肉自投堕。
当时树閒巢,赠衣刑卒荷。
岂独死后骸,一任付泥涴。
俗说戒其子,反语遭弄播。又云桴载?,旋转如水磨。
直下千尺安,沙涌墓一个。
到今成此山,世世仙可贺。
异说当孰主,孤屿天偶作。
《游仙诗》或信,兹亦疑冢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