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醉翁操,空山响琅然。
姬光岂能琴,有台传遥年。
攫醳久不闻,惟馀涧水湲。
咏古抽绎思,春蚕方未眠。
东坡醉翁操,空山响琅然。
姬光岂能琴,有台传遥年。
攫醳久不闻,惟馀涧水湲。
咏古抽绎思,春蚕方未眠。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琴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历史与自然的深刻感悟。首句“东坡醉翁操,空山响琅然”,以东坡居士的琴曲为引子,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氛围,仿佛在空旷的山林间回荡着琴声,引发读者对宁静与超脱的向往。
接着,“姬光岂能琴,有台传遥年”两句,巧妙地将历史人物姬光(即春秋时期的吴王阖闾)与琴台联系起来,暗示了历史的深远与文化的传承。这里使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姬光虽非琴师,但琴台却承载着久远的历史记忆,传递着时间的痕迹。
“攫醳久不闻,惟馀涧水湲”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与自然的交融感。攫醳,原指夺取、占有,此处可能暗喻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流失。然而,在这变化中,唯有涧水潺潺,似乎在诉说着永恒不变的故事,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抹亮色。
最后,“咏古抽绎思,春蚕方未眠”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未来的期待。咏古,即吟咏古代之事,抽绎思则是深入思考、挖掘历史背后的意义。春蚕方未眠,比喻诗人如同未眠的春蚕,对历史的探索与思考永不停歇,寓意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琴台这一载体,将自然景观、历史人物、文化传承以及个人情感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美的深情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传统文化延续与发展的深深期许。
儒官少公事,閒坐如家居。
闭户听风雨,重读架上书。
岂无借书瓻,小酌勿用沽。
岂无苜蓿盘,园丁送嘉蔬。
溪童把钓竿,时得径寸鱼。
采薇拾橡栗,视此已有馀。
怀哉天地恩,不弃无用儒。
舍此将何之,狂士多迷途。
终不如归田,一蓑溪上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