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闻雨又闻风,蚕麦莺花已半空。
竞见奇兵谈纸上,也应枯瘠念沟中。
民穷岂但能为盗,俗阜由来易教忠。
记得林霆尝抚部,焚香深夜祝苍穹。
一春闻雨又闻风,蚕麦莺花已半空。
竞见奇兵谈纸上,也应枯瘠念沟中。
民穷岂但能为盗,俗阜由来易教忠。
记得林霆尝抚部,焚香深夜祝苍穹。
这首清代诗人张鸿基的《有感(其四)》描绘了一幅春天风雨交替、作物生长的景象。首句“一春闻雨又闻风”展现了春季多变的气候,暗示了农民生活的不易。蚕麦莺花“已半空”,意味着农事正在蓬勃发展,但也暗示了自然环境对收成的影响。
接下来,“竞见奇兵谈纸上,也应枯瘠念沟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思考,他看到人们热衷于谈论兵法策略,却忽视了田间地头的艰辛和贫瘠,流露出对底层民众疾苦的关注。
“民穷岂但能为盗,俗阜由来易教忠”进一步揭示了社会问题,指出贫困不只是导致犯罪的根源,而富裕的社会环境本应更容易培养出忠诚的品德,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最后,诗人回忆起林霆这位官员曾经在深夜焚香祈祷苍穹,希望上天保佑民生,体现出诗人对公正和改善民生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既有对现实的忧虑,也有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和道德教化的主题。
我家殊未有秋色,君家先得秋消息。
西风夜入小池塘,木犀漏泄月中香。
一粒粟中香万斛,君看一梢几金粟。
门前双桂更作门,路人知是幽人屋。
数枝寄我开愁眉,欲状黄香无好诗。
君到广寒折一枝,香无两般君自知。
仙人白日上青冥,千载如闻月下笙。
南北万山俱在下,中间一水独穿城。
江西个是绝奇处,天下几多虚得名。
滕阁孤台非不好,祇缘犹带市朝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