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入海中,将以求神异。
三千童男女,五谷工师备。
西皇资以行,持为海神赐。
行行得平原,膏腴可兴利。
振子尽妃匹,留王何神智。
福也非神仙,救民有奇意。
诈之出汤火,三千诚不易。
传今东海中,亶州是其地。
相连数大洲,波涛人罕至。
自作一蓬莱,以为祖龙戏。
为仁亦滑稽,自是神仙事。
徐福入海中,将以求神异。
三千童男女,五谷工师备。
西皇资以行,持为海神赐。
行行得平原,膏腴可兴利。
振子尽妃匹,留王何神智。
福也非神仙,救民有奇意。
诈之出汤火,三千诚不易。
传今东海中,亶州是其地。
相连数大洲,波涛人罕至。
自作一蓬莱,以为祖龙戏。
为仁亦滑稽,自是神仙事。
此诗《咏古(其十二)》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描绘了徐福入海求仙的故事,充满了历史的神秘与想象。
开篇“徐福入海中”,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和事件背景——徐福,一个传说中的探险家,为了寻找长生不老之术而远赴海外。接着,“将以求神异”一句,揭示了徐福此行的目的——寻求奇异的神灵或仙术。
随后,“三千童男女,五谷工师备”描绘了徐福出发时的壮观场面,不仅携带了大量的随从,还有各种生活必需品,显示出他准备充分,意图长远。这里暗含了对徐福行为的复杂解读,既有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也隐含着对人性和社会结构的反思。
“西皇资以行,持为海神赐”则进一步解释了徐福的行动背后可能存在的宗教信仰或政治目的,他似乎得到了某种神力的支持,这既是对古代信仰体系的尊重,也是对权力与信仰关系的一种探讨。
“行行得平原,膏腴可兴利”描述了徐福在海上航行后,最终到达了一片肥沃的土地,暗示了他成功找到了理想的栖息地,这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也是对人类探索与适应能力的肯定。
“振子尽妃匹,留王何神智”这一句则转向了对徐福在新发现土地上的治理方式的思考,提出了关于性别平等、社会秩序建立的问题,显示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和谐的追求。
“福也非神仙,救民有奇意”强调了徐福并非真正的神仙,但他却有着拯救民众的非凡意志,这既是对徐福个人品质的赞扬,也是对普通人也能做出伟大事业的肯定。
“诈之出汤火,三千诚不易”表达了对徐福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同情,同时也对他的勇气和决心表示敬佩,暗示了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能坚持信念,实现目标。
最后,“传今东海中,亶州是其地。相连数大洲,波涛人罕至。自作一蓬莱,以为祖龙戏。为仁亦滑稽,自是神仙事。”总结了徐福的故事,指出亶州可能是他所寻找的地方,并且暗示了徐福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凡人的范畴,具有某种超自然或神话色彩。同时,通过“为仁亦滑稽”这句话,诗人或许在探讨道德与荒诞之间的界限,以及人类对于未知世界探索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不仅再现了徐福入海求仙的历史传说,还蕴含了对人性、社会、自然以及人类探索精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人文关怀。
噫欷歔,天南遗民此日抱乌号,回风萧萧兮燕云万里望空劳。
客子悲来病骨高,目随缟素送轻舠。
十有七年明圣主,一旦谁知身似羽。
万方闻变已经时,哀诏初来秋半去。
九鼎凝禧再奠年,中兴勋业仗群贤。
阿谁淹久皇华节,却教纷籍恣讹传。
君不见昏迷天象羲和戮,况也阳曦掩炤归濛谷。
泄泄前车憯莫惩,谁与发愤为雄佐光复。
扣舷号恸一狂奴,欲趋南国忘南禺。
凭将却寄称诗者,读未成声泪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