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跋山路,法螺近咫尺。
却为游华山,竺庵暂虚掷。
灵岩今返跸,取便寻幽适。
牝谷才几曲,便觉仙凡隔。
石泉常似咽,磴道不嫌窄。
别室亦潇洒,松竹有佳色。
微辨来时路,下盘绿云隙。
前朝跋山路,法螺近咫尺。
却为游华山,竺庵暂虚掷。
灵岩今返跸,取便寻幽适。
牝谷才几曲,便觉仙凡隔。
石泉常似咽,磴道不嫌窄。
别室亦潇洒,松竹有佳色。
微辨来时路,下盘绿云隙。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法螺寺的游览经历,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宗教氛围的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独特感悟。
首句“前朝跋山路”点明了旅程的艰辛与历史的积淀,暗示了法螺寺所在之地的古老与神秘。接着,“法螺近咫尺”则突出了目的地的神圣与可及,形成一种对比,引人遐想。
“却为游华山,竺庵暂虚掷”两句,以游华山的行动反衬出对法螺寺的向往与重视,同时也透露出短暂放弃其他景点的遗憾与牺牲精神。
“灵岩今返跸,取便寻幽适”表达了作者在法螺寺的真正归宿感,以及寻求内心宁静的愿望。接下来的“牝谷才几曲,便觉仙凡隔”,通过比喻手法,将曲折的山谷比作通往仙境的道路,强调了心灵的净化与超越世俗的感受。
“石泉常似咽,磴道不嫌窄”描绘了法螺寺周围环境的静谧与简朴,石泉的潺潺声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磴道的狭窄则增添了探险的乐趣与挑战性。
“别室亦潇洒,松竹有佳色”进一步展示了法螺寺内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之美,松竹的翠绿与室内环境的雅致相得益彰,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最后,“微辨来时路,下盘绿云隙”以细腻的笔触收尾,既是对旅程的回顾,也是对未来道路的展望,暗示了在法螺寺的体验不仅局限于眼前,更是一种心灵之旅的开始。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法螺寺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宗教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内心平静与超越世俗生活的追求。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折芳愧遥忆,永路当自勖。
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
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
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
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
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
铭鼎倘云逐,扁丹方渺然。
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
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
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
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
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
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
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
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
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
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
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
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金门荅苏秀才》【唐·李白】君还石门日,朱火始改木。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折芳愧遥忆,永路当自勖。远见故人心,平生以此足。巨海纳百川,麟阁多才贤。献书入金阙,酌醴奉琼筵。屡忝白云唱,恭闻黄竹篇。恩光照拙薄,云汉希腾迁。铭鼎倘云逐,扁丹方渺然。我留在金门,君去卧丹壑。未果三山期,遥欣一丘乐。玄珠寄象罔,赤水非寥廓。愿狎东海鸥,共营西山药。栖岩君寂灭,处世余龙蠖。良辰不同赏,永日应闲居。鸟吟檐间树,花落窗下书。缘溪见绿筱,隔岫窥红蕖。采薇行笑歌,眷我情何已。月出石镜间,松鸣风琴里。得心自虚妙,外物空颓靡。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
https://shici.929r.com/shici/qI1Asj.html
五架三间新草堂,石阶桂柱竹编墙。
南檐纳日冬天暖,北户迎风夏月凉。
洒砌飞泉才有点,拂窗斜竹不成行。
来春更葺东厢屋,纸阁芦帘著孟光。
长告今朝满十旬,从兹萧洒便终身。
老嫌手重抛牙笏,病喜头轻换角巾。
疏傅不朝悬组绶,尚平无累毕婚姻。
人言世事何时了,我是人间事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