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雨连清夜,寒声满四檐。
浣此红点注,著柳翠条纤。
宿潦推舟起,舂涂上屐黏。
家家挥耒出,途咏满苍黔。
好雨连清夜,寒声满四檐。
浣此红点注,著柳翠条纤。
宿潦推舟起,舂涂上屐黏。
家家挥耒出,途咏满苍黔。
这首诗描绘了春雨过后的清新景象,诗人细腻地捕捉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通过“好雨”、“寒声”、“红点”、“翠条”等意象,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氛围。首句“好雨连清夜”,既点明了雨的性质——及时而润泽,又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夜晚氛围。接着,“寒声满四檐”则通过听觉感受,进一步渲染了春雨的细腻与清冷,让人仿佛能听到雨滴轻轻敲打屋檐的声音。
“浣此红点注,著柳翠条纤。”这两句转而描绘雨后柳树的美丽景象,红点可能是雨滴在湿润的环境中留下的痕迹,也可能是春花的点缀,而“著柳翠条纤”则生动地展现了雨后柳枝的嫩绿与细长,充满了生命力。接下来,“宿潦推舟起,舂涂上屐黏”两句则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描述了雨后积水使得船只得以行驶,道路变得泥泞,人们穿鞋时鞋子被粘住的情景,体现了雨后环境的变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后,“家家挥耒出,途咏满苍黔。”这两句以群体活动为视角,展现了雨后农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挥动锄头劳作的场景,同时“途咏满苍黔”则暗示了人们的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乡村,表达了对雨后丰收前景的期待和喜悦之情。整首诗通过对春雨过后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生活状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石君匪招陶,陶子岂知石。
偶然一醉间,成此千年迹。
当时素心人,邻里今谁宅。
悠然独君在,入我晦翁室。
翁去三十年,伊余复来客。
山氓道之前,崖路久以塞。
攀缘出藤萝,指点见颅蹠。
想当酣卧时,不记苔藓泐。
无论牛马后,况说有刀尺。
持杯荐寒泉,叹息书此墨。
吾乡人物郑与张,堂堂介圭出琳琅。
论文合草北扉制,论经合讲金华艺。
两途未遂如命何,四方为君充抚摩。
郑公好义不肯住,张公好仁须少驻。
吾闻天以民为儿,又闻君以民为支。
为天活儿天必享,为君养支君必赏。
天公享公寿千龄,天子赏公金万铤。
能回五十万人命,讵止封侯当得政。
但令圣主民不饥,何必金华与北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