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杂雨声收,迢遥入夜愁。
送凉孤月皎,得气早虫秋。
簟冷无人院,筝残何处楼。
红墙高尺五,盼断玉绳流。
拉杂雨声收,迢遥入夜愁。
送凉孤月皎,得气早虫秋。
簟冷无人院,筝残何处楼。
红墙高尺五,盼断玉绳流。
这首诗描绘了初九夜晚的凄清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绪。
首联“拉杂雨声收,迢遥入夜愁”,开篇即以雨声渐止、夜幕降临的情景,引出诗人的愁绪,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忧郁的氛围。
颔联“送凉孤月皎,得气早虫秋”,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凉意和寂静。皎洁的月亮似乎在为凉爽的秋风送行,而早起的虫鸣则预示着秋天的到来,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烘托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颈联“簟冷无人院,筝残何处楼”,将视角转向室内与室外,通过“冷”字强调了环境的清冷,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孤寂。同时,“无人”、“残筝”、“何处楼”等词语,不仅描绘了物理空间的空旷与破败,也暗含了情感上的失落与迷茫。
尾联“红墙高尺五,盼断玉绳流”,以红墙和玉绳作为背景,表达了对远方或不可触及之物的渴望与期待。尺五的高度象征着距离的遥远,而“盼断”二字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失望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巧妙地融合了自然与人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孤独与愁绪时的复杂心理状态,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动人。
历览古都会,金陵冠南州。
天开钟阜倚,江转玉绳流。
异代有兴废,前贤归冢丘。
草没乌衣巷,尘埋结绮楼。
城空龙虎踞,台罢凤凰游。
默想秦淮月,曾悲玉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