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兵出塞将军行,棘门灞上空屯营。
羽书夜半急如火,淮田千里无春耕。
庙堂有议如建武,十岁边头不鸣鼓。
君王无事两国欢,长乐宫中瞻圣母。
鹰饥虎饱不足图,三军渐欲销兵符。
红旗尽卷夜烽冷,铜花绣甲金模糊。
横议当年猬毛起,公持一言天自喜。
尽收诸将入神京,十六卫闲清似水。
榆关一骑不动尘,阴功何止活万人。
封侯铸印不足说,朱颜一笑三千春。
汉兵出塞将军行,棘门灞上空屯营。
羽书夜半急如火,淮田千里无春耕。
庙堂有议如建武,十岁边头不鸣鼓。
君王无事两国欢,长乐宫中瞻圣母。
鹰饥虎饱不足图,三军渐欲销兵符。
红旗尽卷夜烽冷,铜花绣甲金模糊。
横议当年猬毛起,公持一言天自喜。
尽收诸将入神京,十六卫闲清似水。
榆关一骑不动尘,阴功何止活万人。
封侯铸印不足说,朱颜一笑三千春。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战争与和平交替的场景,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深沉的情感。开篇“汉兵出塞将军行,棘门灞上空屯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战争的开始,汉军出征,而昔日的军事营地却显得空旷寂寥,预示着战争的残酷与破坏。
接着,“羽书夜半急如火,淮田千里无春耕”两句,通过“羽书”这一军事信使的紧急状态,以及“淮田千里无春耕”的景象,形象地展现了战争对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庙堂有议如建武,十岁边头不鸣鼓”则反映了朝廷在面对边境长期战事时的决策与考虑,暗示了战争的持久性和对国家治理的挑战。
“君王无事两国欢,长乐宫中瞻圣母”描绘了战争结束后,君王与臣民的欢庆场景,以及对皇后的尊敬,展现了战争结束后的和平与和谐。
“鹰饥虎饱不足图,三军渐欲销兵符”表达了战争结束,军队逐渐解散的情景,象征着战争的终结和国家的安宁。
“红旗尽卷夜烽冷,铜花绣甲金模糊”通过战争结束后战场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横议当年猬毛起,公持一言天自喜”描述了战争期间的激烈争论,以及一位智者的一句话改变了局势,使得天子感到喜悦,暗示了和平的来之不易。
“尽收诸将入神京,十六卫闲清似水”描绘了战争结束后,将领们被召回京城,十六卫的平静景象,象征着国家的稳定与秩序。
“榆关一骑不动尘,阴功何止活万人”通过榆关的景象,强调了战争的结束不仅带来了和平,还拯救了无数生命,体现了战争的深远影响。
最后,“封侯铸印不足说,朱颜一笑三千春”表达了对战争英雄的赞美,认为他们的功绩远超过封侯赐印,更在于他们带来的长久和平与幸福。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战争与和平的转换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人性光辉和社会价值,是一首深刻反映历史变迁和人性思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