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薄倖》
《薄倖》全文
清 / 李岳瑞   形式: 词

洞箫声暖。冶游到、回廊小院。

听多少、莺歌燕语,忘却秋来旧怨。

望家山、难卜归期,天涯输与飞雁。

但凤纸传笺,貂裘贳酒,夜走燕支坡畔。

曾记得,年时事,行乐地、月明花满。

春光能几日,蜂狂蝶闹,东风蓦地轻吹散。

故园凝盼。碧沈沈、燕草秦桑,一纸音书断。

杨花去也,愁问江南近远。

(0)
鉴赏

这首《薄倖》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词人李岳瑞所作,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了词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开篇“洞箫声暖”,以温暖的洞箫声引入,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忧伤的氛围。接着,“冶游到、回廊小院”,描绘了词人在回廊小院中游玩的情景,通过“听多少、莺歌燕语”这一细节,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愉悦与暂时的忘却。

“忘却秋来旧怨”一句,转折点明了词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过去不快的遗忘,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和担忧。“望家山、难卜归期,天涯输与飞雁”,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归期的无从预料,只能将这份思念寄托于远方的飞雁之上。

接下来,“但凤纸传笺,貂裘贳酒,夜走燕支坡畔”几句,通过具体的行动——写信、饮酒、漫步,进一步深化了词人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他在孤独夜晚中的自我慰藉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曾记得,年时事,行乐地、月明花满”,词人回忆起往昔的美好时光,那些充满欢笑与浪漫的日子,仿佛在月明花满的夜晚,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而遥远。

“春光能几日,蜂狂蝶闹,东风蓦地轻吹散”,春光短暂,如同生命的易逝,蜜蜂与蝴蝶的狂舞,象征着青春的热烈与短暂,东风的轻吹,预示着美好时光的消逝。

最后,“故园凝盼。碧沈沈、燕草秦桑,一纸音书断”,词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发浓烈,碧绿的燕草、秦桑,象征着故乡的景色,而“一纸音书断”则表达了与亲人联系的中断,增加了词人的孤独感和无奈。

“杨花去也,愁问江南近远”,杨花随风飘散,词人愁问江南的距离,既是对现实处境的无奈,也是对远方亲人的深深牵挂。整首词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深沉的思乡之情,展现了词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充满了浓郁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深度。

作者介绍

李岳瑞
朝代:清

1852-1927,字孟符,渭城区正阳乡庇李村人。自幼跟刘古愚读书。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次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工部主事,迁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兼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办铁路矿务事。“戊戌维新”期间,负责接奉传旨要务,同宋伯鲁一起组织关西学会。变法失败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0月被革职。遂回咸阳家巾赋闲。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张济远邀请,赴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辛亥革命后,一直任清史馆编修,参与编纂《清吏稿》。晚年回归故乡,著有《春冰室野乘》三卷等。
猜你喜欢

病中雨夜二首·其一

不眠孤烛在,风雨送凄凉。

病骨秋加瘦,羁愁夜并长。

自应强饮食,谁复问衣裳。

蟋蟀如相念,时来啼近床。

(0)

题成趣轩

桑麻日已长,稼穑日已成。

门巷荫榆柳,隔屋缫车鸣。

生平寡营为,遂此田园情。

衣食喜不乏,公赋尤宽平。

举家情欣欣,澹然忘世荣。

力作虽云劳,浊酒时共倾。

岂意事高尚,所乐安吾生。

(0)

吴中即景

白云收尽晚山青,水鸟双飞入翠屏。

一派歌声何处起,采莲人在锦帆泾。

(0)

题郑迪画

阖闾城北阳城湖,一碧万顷涵太虚。

玉山虞山迭襟带,林屋矗矗当前袪。

君家还在河之北,乔木森然围大宅。

长风卷浪送高帆,一日行程才顷刻。

我因瓜葛长往来,南汀西渚芙蓉开。

尊翁平生好怀抱,长日与我衔金杯。

一朝我应征书起,高步天门拜天子。

献策惭无一万言,归梦常飞四千里。

四千里路何悠悠,暮云春树难为愁。

忽报尊翁已沦没,使我恸哭无时休。

今年省侍还乡遇,访旧还来旧游处。

却将愁思改欢容,二子森然如玉树。

旧书增多新宅高,萱堂日日堆蟠桃。

里中长老说佳子,邑里官吏称贤豪。

伯也从容性非懒,仲也谦恭我东坦。

从来孝友出故家,读书出仕亦未晚。

(0)

吊席心斋炼师和少师姚公韵

冠裳已葬海虞峰,竹下茶瓯不复同。

华表人归身是鹤,葛陂仙去杖成龙。

七星桧老瑶坛静,午夜猿悲蕙帐空。

徒遣友朋怀远致,驿亭惆怅立西风。

(0)

归燕

已知秋社近,更绕画梁飞。

主意岂不念,天时难独违。

双归辽海远,对语夕阳稀。

花雨重来日,故巢还是非。

(0)
诗词分类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诗人
余菊庵 黄绮 陈仁德 邓潜 冯振 林庚白 姚鹓雏 王季思 罗锦堂 吴玉如 常燕生 邵祖平 陈以鸿 王理孚 杨赓笙 苏渊雷 伯昏子 顾毓琇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