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歇林气清,鸣蜩集高柳。
痴儿戏我侧,进此尊中酒。
御史不在前,执法不在后。
陶然玉山颓,竟入无何有。
雨歇林气清,鸣蜩集高柳。
痴儿戏我侧,进此尊中酒。
御史不在前,执法不在后。
陶然玉山颓,竟入无何有。
这首诗描绘了夏日雨后的宁静景象,以及诗人与孩童共饮的情景,透露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首句“雨歇林气清”点明了环境的清新,雨后的空气格外清新,为整首诗奠定了自然和谐的基调。接着,“鸣蜩集高柳”描绘了蝉鸣声与高柳相映成趣的画面,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痴儿戏我侧,进此尊中酒”则展现了诗人与孩童的互动,通过“痴儿”这一称呼,既体现了对孩童纯真天性的喜爱,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童心未泯。饮酒的场景不仅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反映了诗人在闲适时刻的愉悦心情。
“御史不在前,执法不在后”两句,可能暗含了诗人对于官场束缚的解脱感,表达了在特定情境下摆脱世俗约束、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这里的“御史”和“执法”象征着权力与规则,诗人通过这两句话,似乎在表达自己在这一刻获得了心灵上的解放。
“陶然玉山颓,竟入无何有”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描述了诗人因饮酒而陶醉,仿佛连山都为之倾倒,最终达到了一种超脱尘世、忘却烦恼的境界。“无何有”一词出自《庄子》,常用来形容一种虚无缥缈、超脱现实的状态,这里表达了诗人渴望达到的精神自由与超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对生活乐趣的追求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
吾评孟浩然,雅意作诗人。
死经四百载,赋诗名愈新。
爵禄岂不赏,不义宁贱贫。
身虽遭放还,未必非得仁。
相期本林园,相厄乃霰雪。
不难屐齿去,所怕巾角折。
香烧古铜鼎,囊贮今墨帖。
欲醉竟不能,匆匆谢车辙。
白云英英行空山,白鹭矫矫去复还。
雨声骤来却小住,树色全绿或半殷。
谁家有屋茅三间,舂声未断横炊烟。
刈禾虽阻得治圃,造物所惠无一偏。
我亦愿此坐无田,千里顾上西江船。
经年扰子曾未厌,更烦车马相追牵。
客中无酒可醉子,聊书所见为别言。
潜山皖山烟雨昏,山城索莫少所亲。
令君邀我入山去,复道山流方四奔。
侧闻剥啄来叩门,疑匪索我云见存。
已焉一见即倾倒,乃与诸刘相弟昆。
因君又来惊坐陈,吾尝同寮义世敦。
不惟邂逅索诗卷,更复追随携酒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