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宇三秋静,林皋众窍鸣。
萧骚翻竹韵,嘹呖动檐声。
带雁宵征急,迎蛩夕语轻。
或从蘋未起,渐听谷中盈。
寒杵遥空断,霜钟应候清。
因风想珂佩,耿耿揽衣情。
天宇三秋静,林皋众窍鸣。
萧骚翻竹韵,嘹呖动檐声。
带雁宵征急,迎蛩夕语轻。
或从蘋未起,渐听谷中盈。
寒杵遥空断,霜钟应候清。
因风想珂佩,耿耿揽衣情。
这首《秋声》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描绘了深秋时节特有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
首先,开篇“天宇三秋静,林皋众窍鸣”以对比手法,展现了宁静的天空与林间万物的喧嚣,营造出一种静中有动的氛围。接着,“萧骚翻竹韵,嘹呖动檐声”进一步渲染了秋风过后的竹林与屋檐下鸟儿的鸣叫,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生动地描绘了秋日的声响。
“带雁宵征急,迎蛩夕语轻”则通过大雁南飞与蟋蟀晚间低语的场景,展现了季节更替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接下来的“或从蘋未起,渐听谷中盈”则以水面的微波与山谷中的回响,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幅生动的秋日画卷之中。
“寒杵遥空断,霜钟应候清”描绘了远处捣衣声的断续与霜钟的清脆,既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又增添了季节的冷冽感。最后,“因风想珂佩,耿耿揽衣情”则通过想象中风吹过时的金玉碰撞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内心的触动,以及对衣物的精心整理,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热爱。
整体而言,《秋声》不仅描绘了秋日的自然景观,还融入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体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深度的佳作。
人世斗南瑞,天上璧东星。
谁分佳种,钟作间世玉麒麟。
本是南阳相种,来应瑞龙间气,试听即英声。
若问贤相敌,君去问参军。质金浑,标玉立,气冰清。
梅花时候,结子便可鼎调金。
人谓丹山苞凤,天产渥洼骏骨,德毓窦家椿。
来作汤饼客,何幸厕嘉宾。
吴兴沈声甫,示我书堂图。
枕松被脩竹,带江衿浮屠。
堂上新牙签,吞天禄石渠。
出受山水谒,入与圣贤俱。
儿辈纷华悦,子独文字娱。
是心傥无斁,已足光韩畬。
吾闻学者事,穷理以返初。
为人祇禽犊,钻纸成蠹鱼。
勉哉师友功,千载沈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