羡师游五顶,乞食值年丰。
去去谁为侣,栖栖力已充。
浊河高岸拆,衰草古城空。
必到华严寺,凭师问辨公。
羡师游五顶,乞食值年丰。
去去谁为侣,栖栖力已充。
浊河高岸拆,衰草古城空。
必到华严寺,凭师问辨公。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佛教僧侣前往五台山的旅程。诗人通过羡慕师父的旅行,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羡师游五顶,乞食值年丰。" 这两句表明师父在五台山的五个顶峰游历,并且恰逢丰收之年,可能指的是物资充足,可以无忧虑地进行宗教修行。
"去去谁为侣,栖栖力已充。" 这两句则描绘了师父离去的情景,没有同伴,但内心的力量已经充实,不需要外界的陪伴。
"浊河高岸拆,衰草古城空。" 这两句通过对比浊河与高岸、衰草与古城的描写,营造出一幅荒凉古旧的景象,同时也映射出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
"必到华严寺,凭师问辨公。" 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师父必将到达华严寺并询问佛法奥义的期待。华严寺是五台山上著名的寺院,而“辨公”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辨才天女,或者是对智慧和辩论能力的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深刻表达,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特有的意境美和哲理思考。
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
天上玉书传诏夜,阵前金甲受降时。
曾经庾亮三秋月,下尽羊昙两路棋。
惆怅旧堂扃绿野,夕阳无限鸟飞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