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鼓打笛农祷雨,都道小禾迟者乾。
高邙之田已如此,低洼晚稻难更看。
官司只怕放苗头,田里岂但糊口忧。
政在养民舜之政,损下益上非所求。
吹鼓打笛农祷雨,都道小禾迟者乾。
高邙之田已如此,低洼晚稻难更看。
官司只怕放苗头,田里岂但糊口忧。
政在养民舜之政,损下益上非所求。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社会中农民对雨水的迫切需求以及官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通过“吹鼓打笛农祷雨”,形象地展现了农民们在干旱时期对雨水的渴望,他们通过音乐和仪式来祈求降雨,希望缓解农田的旱情。
接着,“都道小禾迟者乾”一句点明了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尤其是那些生长较慢的小麦或水稻,它们面临着因缺水而枯萎的风险。诗人进一步将视角扩展到不同地形的农田,指出高处的田地已经遭受严重干旱,而低洼地带的晚稻也难以幸免,暗示了干旱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官司只怕放苗头”这一句揭示了官府对于农业生产的态度,可能是指官府担心粮食歉收导致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可能采取措施以保障粮食供应。然而,“田里岂但糊口忧”则强调了农民面临的不仅仅是生存问题,还有更为深层的忧虑,即如何维持生计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最后,“政在养民舜之政,损下益上非所求”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政治的向往,认为政府应当以养民为根本,关注民生,而不是仅仅追求个人或少数群体的利益。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的理念,即统治者应该以民众福祉为先,通过合理的政策和治理,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宋代社会中农民与自然环境、官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们对理想政治状态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某些侧面及其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