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春晚。人与燕莺同懒。
小庭昨夜风过,红紫还怜谢多。多谢。多谢。
剩有荼蘼迟嫁。
春晚。春晚。人与燕莺同懒。
小庭昨夜风过,红紫还怜谢多。多谢。多谢。
剩有荼蘼迟嫁。
这首《古调笑·春晚》由清代诗人张淑所作,描绘了春末时节的景象与情感。
“春晚”两字点明了时间背景,春季已接近尾声,万物生长的活力逐渐减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以“人与燕莺同懒”开篇,将人、燕子和黄莺置于同一懒散的场景中,形象地表现了春天即将结束时,自然界与人类共同感受到的慵懒与倦怠。
“小庭昨夜风过,红紫还怜谢多。”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春末的氛围。夜晚的一阵风吹过小庭院,带来了花儿凋零的消息。红花与紫花虽美丽,但它们的凋谢却让人心生怜惜,感叹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这里的“谢多”不仅指花朵的凋谢,也暗含了对春光消逝的惋惜之情。
最后,“多谢。多谢。剩有荼蘼迟嫁。”诗人以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表达了对春天最后的留恋。荼蘼,作为晚春的代表花卉,象征着春天的余晖。诗人通过“迟嫁”的比喻,既是对荼蘼花迟开的描述,也是对春天即将离去的不舍与期待。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使得整首词在哀而不伤中蕴含着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意和对生命流转的深刻感悟。
综上所述,《古调笑·春晚》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对春末时节特有的感慨与思考,是一首富有深意的佳作。
火云六月驱䮦阳,散发前轩愁日长。
安得潇湘八尺雪,挂我素壁之虚堂。
高蝉无声鸟息啄,菱丝藕丝覆池角。
君不见紫衫豪贵客,门外走黄埃。
胡缨大剑向幽朔,马头汗雨鸣车雷。
我渡大江去,远访庐山师。
庐山瀑布五千丈,莲花正放陶公卮。
北窗羲皇枕白石,南柯勋业驰玄驹。
眼中万事且休矣,河鼓自巧愚公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