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子山之上,登之复隐山。
每过深树下,常见一僧还。
醉怯春风丽,游同夜月闲。
可怜荒冢竹,碧血总成班。
亭子山之上,登之复隐山。
每过深树下,常见一僧还。
醉怯春风丽,游同夜月闲。
可怜荒冢竹,碧血总成班。
这首明代诗人郭昭的《木末亭》描绘了一幅山中隐逸生活的画面。首句“亭子山之上,登之复隐山”展现了亭子坐落在山巅,仿佛与山融为一体,隐秘而静谧。接着,“每过深树下,常见一僧还”描绘了诗人常在幽深的树林中遇见归来的僧人,增添了禅意和超脱的氛围。
“醉怯春风丽”一句,诗人借酒表达对春光的喜爱,但又因醉意而不敢贪恋,流露出淡淡的忧郁。而“游同夜月闲”则写出了夜晚游玩时的宁静与悠闲,如同月下的漫步,更显心境的清寂。
最后两句“可怜荒冢竹,碧血总成班”以荒冢边的翠竹和碧绿的竹叶,暗寓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变迁,以及对生死的感慨。整首诗通过描绘山中景象和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出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踏遍江南土,来游湖外山。
地卑惊鵩鸟,天远忆龙颜。
淮海屯貔虎,戈矛杂佩环。
驰心万里外,回首五云间。
飒沓方多故,飘零且未还。
桃源期可问,铁锁怅难攀。
霜重丹枫落,江清锦石斑。
梦馀惊蚁垤,争极叹蜗蛮。
且隐重重几,深藏若若纶。
江蓠纷掩苒,湘竹晕斑斓。
水国鼋鼍横,琳宫日月閒。
亲朋未相弃,莫使雁书艰。
草枯霜落秋风高,中山之兔初长毫。
天姿狡健雅善走,韩卢宋鹊纷腾逃。
帝居深沉九重里,何自得此山林意。
枯荄咀嚼如有声,缺口长须耸双耳。
宣和天子储聪明,天纵将圣尤多能。
万机閒暇戏染翰,作此东郭髦鬅鬙。
胡尘漠漠暗沙碛,属车一去无消息。
安得壮士东擒胡,鸡鸣问寝还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