匪嫌贫里累,聊使俗情捐。
一钵初为日,双趺不计年。
浮空杯渡事,探险石头禅。
从此东林月,无心处处圆。
匪嫌贫里累,聊使俗情捐。
一钵初为日,双趺不计年。
浮空杯渡事,探险石头禅。
从此东林月,无心处处圆。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修行的生活状态,充满了对佛法的虔诚与对生活的淡泊。首句“匪嫌贫里累,聊使俗情捐”表明了僧人不惧贫穷,愿意摆脱世俗情感的束缚,追求内心的纯净与自由。接着,“一钵初为日,双趺不计年”描述了僧人简朴的生活方式和对时间的淡漠态度,体现了佛教中对物质的轻视和对精神追求的重视。
“浮空杯渡事,探险石头禅”两句,通过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对佛法深奥真理的追求。“从此东林月,无心处处圆”则表达了僧人修行后的内心平静与和谐,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感受到佛法的指引和内心的圆满。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僧人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佛教精神的核心——舍弃世俗的牵绊,追求心灵的自由与纯净,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最终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圆满。
儿孙闲弄雪霜髯,浪飐南山影入檐。
卧稳篷舟龟作枕,病来茅舍网为帘。
值春游子怜莼滑,通蜀行人说鲙甜。
数尺寒丝一竿竹,岂知浮世有猜嫌。
辙迹光西崦,勋庸纪北燕。
何如万方会,颂德九门前。
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
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
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
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
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
大唐造昌运,品物荷时成。
乘秋逢令节,锡宴欢群情。
俯临秦山川,高会汉公卿。
未追赤松子,且泛黄菊英。
赓歌圣人作,海内同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