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膝高吟梁父时,卧龙致雨未为迟。
若无三顾草庐意,剖出心肝卖与谁。
抱膝高吟梁父时,卧龙致雨未为迟。
若无三顾草庐意,剖出心肝卖与谁。
这首诗《先主三顾草庐图》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诗中通过对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草庐)这一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诸葛亮深谋远虑和刘备知人善任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思。
首句“抱膝高吟梁父时”,描绘了诸葛亮在草庐中静坐,高声吟诵《梁父吟》的情景,展现了他深沉的思考和超凡的智慧。接着,“卧龙致雨未为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诸葛亮比作卧龙,通过“致雨”这一自然现象,象征诸葛亮能够影响天时,预示着他的智慧和影响力。这不仅赞扬了诸葛亮的才能,也暗示了刘备对他的重视和期待。
后两句“若无三顾草庐意,剖出心肝卖与谁”,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以假设的方式提出,如果没有刘备三次亲自到草庐拜访诸葛亮的诚意,诸葛亮是否愿意将自己的才华和忠诚奉献出来。这种假设性的表述,既是对刘备诚心诚意的肯定,也是对诸葛亮高尚人格的颂扬。同时,也暗含了对当时社会中人才价值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的批判,强调了真诚和尊重对于激发人才潜能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巧妙的比喻,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刘备的识人之明,也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才价值和社会道德的深刻思考。
泥污胭脂湿。何须花前留憾,无香可袭。
艳李秾桃总粗俗,风色几番偷入。
渐弹满、猩红点汁。
昔在西川狂颠甚,纳沈香、妃子清呼吸。
凭画手,为收拾。徐熙衰去逢春及。
看案头婆娑老子,来年九十。
匀粉调朱闲挥洒,幻出琼枝烟浥,乞得轻阴勤护惜。
免雨中凄怆成悲泣。陈思谱,当篇什。
万柳堂空,寺余夕照,益都胜迹难掩。
提倡诗骚,主持风雅,滂喜抱冰领管。
招邀古寺,交舞处槐龙翠满。
楼好翰山,簃偏近水,群仙萧散。于今蔓草颓垣晚。
那复见旧时池馆。
更马郑应刘,苏辛欧赵,同付云烟。
眼望前尘尘已渺。莫论头长簿短。
病榻维摩伴伊谁,炉香茗碗。
果孰知幼安怀抱。算君领略非少。
兰成词赋石麟笔,图画当为写照。天亦老。
莫莽说天涯何处无芳草。楼当古道。
对河冷霜凄,西风残照。但见丝丝袅。
荒凉景,彷佛西溪东泖。同是归飞倦鸟。
吾狂恨古无人见,且倚危栏醉倒。人已渺。
今犹念小山亭上残春好。风花易了。
何当日寿皇,目为怨语,恨付碧天杪。
吴园路。仍见镜沼开萍,罫亭攒树。
年年抱月飘烟,翠裙斗草,春归甚处。共延伫。
还念旧家人渺,燕巢当户。
天教借宅东偏,煮茶声里,樵青寤语。
衰鬓不堪重照,晚襟交手,风灯红舞。
为道近来音书,人事多故。浮云望极,吟断江关句。
知谁问、黄金赋稿,青门游步。啸侣从君去。
对花对酒,翻萦黯绪。恁解愁千缕。
扶醉眼、催归歌唇衔雨。怨香夜湿,迷空霏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