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路飞沙没马黄,解鞍投宿赞公房。
主人何事归来晚,满院落花春草长。
塞路飞沙没马黄,解鞍投宿赞公房。
主人何事归来晚,满院落花春草长。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景象与归家晚景交织的画面,充满了深沉的意境和情感。
首句“塞路飞沙没马黄”,以“塞路”点明地点,边塞之路,自然环境恶劣,风沙弥漫,连马蹄都难以留下清晰的痕迹,营造出一种荒凉、辽阔的边塞氛围。接着,“飞沙”二字生动地描绘了风沙在空中翻滚、飘扬的情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二句“解鞍投宿赞公房”,描述了旅人结束一天的奔波,卸下鞍马,寻找住宿之处的情景。这里的“赞公房”可能是指寺庙或道观,暗示了旅人可能是一位僧侣或道士,或是寻求心灵寄托之人。这一句通过“解鞍”和“投宿”两个动作,展现了人物的疲惫与对安宁的渴望。
第三句“主人何事归来晚”,转而关注于主人归家之晚的原因。这一问句不仅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主人可能遭遇了某种阻碍或经历了一些事情,使得归程变得漫长。这种悬念的设置,增加了诗歌的叙事张力,引人遐想。
最后一句“满院落花春草长”,以春日的景象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画面。然而,这与前文的边塞荒凉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春天的景象也象征着新生与复苏,呼应了主题中关于归家与寻找心灵栖息地的意象。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边塞与归家的对比,以及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开疆乐土百馀年,秽恶何堪渎庙前。
欲壮神光三尺地,更增物色一番鲜。
堂开净域英灵普,社有馨香福泽绵。
幸得成裘将腋集,庶几乡曲荷安全。
隔江有名山,佛狸曾驻马。
饮马可渡江,天堑阻山下。
汤汤限南北,长江终古泻。
一朝王气终,隋师盈陈野。
美人传艳声,至竟亡陈社。
江上晋王冈,曾此受降者。
异代送青山,一井贻黄瓦。
抱膝张丽华,细腰同一把。
桃叶歌声哀,玉树歌声冶。
迎接过江来,桃根亦难舍。
一望瓜步空,谁将金粉写。
山水尚依依,无愁有泪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