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无如此壮游,高风木落洞庭秋。
青山半在波中出,白浪浑如天上流。
骚思难寻澧浦佩,客程频望岳阳楼。
江河远客情何似,浩想希文独未休。
海内无如此壮游,高风木落洞庭秋。
青山半在波中出,白浪浑如天上流。
骚思难寻澧浦佩,客程频望岳阳楼。
江河远客情何似,浩想希文独未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面对洞庭湖壮阔景象时的感慨与思绪。首句“海内无如此壮游”直接表达了对眼前景象的赞叹,将洞庭湖的壮丽与整个世界的景观相比较,强调了其独特之处。接着,“高风木落洞庭秋”一句,通过“高风”和“木落”两个意象,不仅描绘了秋季洞庭湖边的自然景色,也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季节更替的感慨。
“青山半在波中出,白浪浑如天上流”两句,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描绘了湖面上青山与波浪交织的景象,另一方面以“白浪浑如天上流”夸张地表现了湖水的浩瀚与奔腾,营造了一种既壮美又神秘的氛围。这两句诗通过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展现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骚思难寻澧浦佩,客程频望岳阳楼”则转入了情感层面的表达。诗人借用屈原《离骚》中的典故“澧浦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思和对古代贤士的追慕之情。同时,频繁眺望岳阳楼的动作,既体现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漂泊之感。
最后,“江河远客情何似,浩想希文独未休”两句,将个人的情感与历史人物范仲淹(字希文)的精神境界相联系,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反思以及对高尚人格的追求。这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洞庭湖壮丽景色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面对自然时的独特感悟和对理想境界的不懈追求。
燕语莺啼,杏坛春色。为甚无人领略。
又添个、山青水绿。
是多多少少,明明白白,对面不识。方且荡然放逸。
不亦文辞雕琢。
圣人道、君子不必相与言,但示以礼乐。
礼乐无言莫穿凿。一味融融,无穷静乐。
步步行行皆妙用,言言句句俱寂寞。
舜曰道、心明心即道,百姓日用,不知不觉。
从学者再三,勤勤有请,也只不可说著。
薄暮垂虹去。正江天、残霞冠日,乱鸿遵渚。
万顷云涛风浩荡,笑整羽轮飞渡。
问弱水、神仙何处。
翳凤骑麟思往事,记朝元、金殿闻钟鼓。
环佩响,翠鸾舞。梦中失却江南路。
待西风、长城饮马,朔庭张弩。
目尽青天何时到,赢得儿童好语。
怅未复、长陵抔土。
西子五湖归去后,泛仙舟、尚许寻盟否。
风袂逐,片帆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