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日行方到,何年独此林。
客归惟鹤伴,人少似师心。
坐石落松子,禅床摇竹阴。
山灵怕惊定,不遣夜猿吟。
尽日行方到,何年独此林。
客归惟鹤伴,人少似师心。
坐石落松子,禅床摇竹阴。
山灵怕惊定,不遣夜猿吟。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山林中偶遇一处清幽之地,心生向往之情。诗中的意境宁静而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孤独。
"尽日行方到,何年独此林"两句,表达了诗人长时间的跋涉后终于到达了一片幽静的林中,并对这片林地产生了独占之念。这里的"何年"用来强调诗人对这份孤独感受的深刻和持久。
"客归惟鹤伴,人少似师心"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鹤作为高洁之鸟的象征,与诗人的清高品格相呼应,而"人少似师心"则暗示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僧侣生涯的理解。
"坐石落松子,禅床摇竹阴"两句,更是用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诗人的静修生活。坐在石头上,聆听着松子的落下声响,以及在竹影摇曳中打坐,这些细节均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最后两句"山灵怕惊定,不遣夜猿吟"则是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和对内心宁静状态的维护。诗人不愿意打扰山林中的神灵,也不让夜晚的猿啼声打破这份宁静,表达了一种对精神世界的珍视。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内心感受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孤独与宁静生活状态的追求。
季秋霜露繁,木落山色改。
天地有萧瑟,炎暖岂长在。
可怜东篱花,萎落无人采。
无言倚霜恨,芳心若有待。
君子审进退,所贵在时宜。
神龙失海水,不知尺泽鲵。
猛虎陷深阱,豚犬亦得欺。
晋人有冯妇,千古所共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