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前人大别。芳草里、新坟如雪。宿蝶休飞。
啼鹃休去,为守松间月。万里楼烦来入越。
又相逐、烟波一叶。
魂傍湘累,泪沾秦女,定作桃花血。
大别山前人大别。芳草里、新坟如雪。宿蝶休飞。
啼鹃休去,为守松间月。万里楼烦来入越。
又相逐、烟波一叶。
魂傍湘累,泪沾秦女,定作桃花血。
这首《雨中花》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在诗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别山前的凄美景象,通过芳草、新坟、蝴蝶、杜鹃、松树、湘累(屈原的别称)和秦女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哀婉、幽静而又略带悲壮的氛围。
“大别山前人大别”,开篇即以“大别”二字重复,既强调了地点的独特性,也暗示了情感的深沉。接着,“芳草里、新坟如雪”,将新坟比作雪,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坟墓的洁白与新旧,更隐含了生命的脆弱与逝去的哀伤。宿蝶和啼鹃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寂静与悲凉,它们的“休飞”、“休去”,仿佛是在守护着这片静谧之地的月光,寄托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思。
“万里楼烦来入越”,这一句则将视野拉远,似乎在说远方的哀愁与思念,如同楼烦之风,穿越万里的距离,最终融入江南的烟波之中。这不仅是空间上的延伸,也是情感的传递,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或故人的深切思念。
最后,“魂傍湘累,泪沾秦女,定作桃花血”,这三句运用了典故,分别指代屈原(湘累)和秦始皇的女儿(秦女),以及桃花源的故事。这里借用了这些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生命与死亡、爱情与哀愁的深刻思考。桃花血的比喻,既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牺牲,也寓意着诗人内心深处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雨中花》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和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怀念。
星官何年游太清,飞来化作高崖青。
天地无心蕴精巧,造化有迹通幽灵。
神剜鬼凿妙镌削,瑶台清冰出万壑。
剑光穿斗射龙文,元气蟠空孕西角。
东南宇宙烟濛濛,卞和夜泣空山中。
何人更施补天手,为我献入明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