骤雨狂风日夕并,海涛奔涌势如城。
一朝稻付深渊没,不复人从大道行。
官府乏储难画策,田家无计可求生。
老夫亦是沟中瘠,莫怪歌声似哭声。
骤雨狂风日夕并,海涛奔涌势如城。
一朝稻付深渊没,不复人从大道行。
官府乏储难画策,田家无计可求生。
老夫亦是沟中瘠,莫怪歌声似哭声。
这首明代诗人龚诩的《甲戌民风近体寄叶给事八首(其七)》描绘了风雨交加、海潮汹涌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诗人通过"骤雨狂风日夕并,海涛奔涌势如城",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威力和对人们生活的威胁。接着,他揭示了农民的困境:"一朝稻付深渊没,不复人从大道行",表达了稻谷被水灾淹没,农民无法正常耕作和生活的情况。
官府储备不足,难以应对这样的灾难,"官府乏储难画策",而农民又无计可施,"田家无计可求生",生活陷入绝望。诗人自比为沟壑中的贫瘠之人,"老夫亦是沟中瘠",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悲凉。最后,"莫怪歌声似哭声",以哀怨的歌声暗示了百姓生活的艰难和内心的苦楚。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深沉的社会关怀,反映了明朝时期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官府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力,具有鲜明的社会现实主义色彩。
短日寒无辉,阴云黯将雪。
夫君欲何之,燕山路超忽。
至日诏分官,禋祀缀前列。
亦知非远行,始作三日别。
三日岂云多,我心如惨戚。
北风振高冈,仆子肤欲裂。
狐帽紫貂裘,檐肩鸣轧轧。
薄暮始下车,野寺投暂歇。
村肴与市沽,亦足慰疲薾。
归途雪正晴,峰峦互明灭。
琼林玉树枝,乃若为诗设。
山行亦诚劳,高兴滋逸发。
到家解行装,赠我有长札。
淮之水,去悠悠,君家正住淮水头。
宅边不种凡草木,修竹森森如立玉。
年深春雨长儿孙,遂使长淮比淇澳。
竹间有屋小如舟,积书之多如邺侯。
手开三径谁许到,只有二仲时从游。
我生好竹仍好书,何年归去山中居。
俯看书,仰看竹,家无一钱心亦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