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吹墨云,急雨飞檐溜。
何以破岑寂,徘徊对圭窦。
铁峰遗小册,云是爽亭授。
丹泥印文字,淹雅亦朴茂。
古篆列鼎彝,居然秦汉旧。
大者或如栗,小者或如豆。
从容游刃馀,翔翥如灵鹫。
奇崛作古拙,怒蹲如猛兽。
爽亭本快士,岂屑俗儒陋。
驰驱于规矩,不为规矩囿。
乃以扛鼎力,寸刀腕下奏。
我昔学剜印,文何不可遘。
锟刀与花乳,时时在怀袖。
亦欲集卷轴,迄今未能就。
迩来目益衰,毫芒昧清昼。
得君此印迹,展转再三复。
愿君神此技,上追斯与籀。
南风吹墨云,急雨飞檐溜。
何以破岑寂,徘徊对圭窦。
铁峰遗小册,云是爽亭授。
丹泥印文字,淹雅亦朴茂。
古篆列鼎彝,居然秦汉旧。
大者或如栗,小者或如豆。
从容游刃馀,翔翥如灵鹫。
奇崛作古拙,怒蹲如猛兽。
爽亭本快士,岂屑俗儒陋。
驰驱于规矩,不为规矩囿。
乃以扛鼎力,寸刀腕下奏。
我昔学剜印,文何不可遘。
锟刀与花乳,时时在怀袖。
亦欲集卷轴,迄今未能就。
迩来目益衰,毫芒昧清昼。
得君此印迹,展转再三复。
愿君神此技,上追斯与籀。
这首诗通过对周爽亭印章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从自然景象到印章本身,再到历史文化的追溯,构建了一个丰富的审美空间。
首先,诗的开头通过“南风吹墨云,急雨飞檐溜”描绘了一幅生动的雨景图,既渲染了环境氛围,也为后文引入印章这一主题做了铺垫。接着,“何以破岑寂,徘徊对圭窦”则表达了诗人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通过与印章的相对,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寄托。
接下来,诗人详细描述了印章的外观特征:“铁峰遗小册,云是爽亭授。丹泥印文字,淹雅亦朴茂。”印章的材质、来源以及文字的风格都透露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气息,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韵味。进一步地,“古篆列鼎彝,居然秦汉旧”不仅赞美了印章的古老与珍贵,也暗示了其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后,诗人通过“大者或如栗,小者或如豆。从容游刃馀,翔翥如灵鹫。奇崛作古拙,怒蹲如猛兽”等形象化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印章的形态之美,无论是大如栗子还是小如豆粒,都展现出印章的独特魅力,既有古拙之感,又不失灵动与威严。
最后,诗人提到自己曾学习过刻印,并表达了对周爽亭技艺的高度赞赏,希望他能继承并发扬这一传统技艺,上追古人,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这种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传承意识,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精神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周爽亭印章艺术的鉴赏,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颂扬与反思,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情怀。
注禽经,勘竹谱。雁过一声声橹。
东风紧、又小院飞梅,打窗如雨。揭红帘,月正午。
柳外春星三五。流连物、有十样花笺,两般茶筥。
嚼蕊吹花,尽道是、词林绣虎。
洞箫宫禁,画舫江湖,写贵洛阳。十五江南女。
解诵樊山,年少绮语。
且今宵、画烛填词,明日传唱入内府。
风叶欺蒲,露丛争笋,粉墙低簇灵萱。
花箭抽时,淡妆人在雕栏。
楚衣迟结黄金佩,料红栀、羞占王前。
甚青罗、裙带添长,未解留仙。
绛纱不款昭华住,问香阶凤爪,今为谁妍。
背立薰风,无人障扇同看。
雨中独卧忘忧馆,把瑶华、分付青鸾。
祝花枝、长好长红,两处平安。
桂花香里,料常仪、愁度璇宫佳节。
三十九年,秋再闰、狼角射人心怯。
铜马东来,青骡西去,惨与宫花别。
玉真前世,白头宫女能说。
闻道扇子湖边,疏疏霜柳,犹挂黄昏月。
铜辇秋衾,宣府梦、梦绕燕山重叠。
太液芙蓉,上林橘树,一任人攀折。
青天愁望,知添多少华发。
诗魂何似,似银云一片,白藕花边倚风飐。
算青灯照我,五十三年,书丛里,栩栩蘧蘧见惯。
卷舒罗袖底,又似桃根,新买苏杭聚头扇。
关锁玉台中,新咏钞成,徐郎在、梦中偷看。
便雪案埋头过今生,料脉望、和卿也都情愿。
照影情波里。映秋汀、菱花一剪,晚霞明丽。
镜里春人红裳薄,刚似芙蓉并蒂。
有无限、夕阳诗思。
蘸取明珠多少泪,染情天、一抹鲛绡紫。
浑未隔,绛河水。潇湘旧爱牵芳芷。
甚新来、凉蘋罢采,玉珰双系。
侧帽花间填词客,祇合香吟粉醉。
早料理、双鬟钗费。
一舸霞川寻梦去,唤杨枝、作姊桃根妹。
谁会得,五湖意。
志洪欲向农村,队伍森成列。红旗闪、晓鼓催人发。
要勤耕、入社安家业。快绝。一年閒、好事从头说。
春苗种、预计秋收必。更指看、鸡豚盈牢栅。
山共水,翠绕闼。心情暇、创写新文物。
亲朋待相寻,把酒同欢悦。约明年、杏花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