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颍好兄弟,终身酹兖公。
后来陈正字,没齿感南丰。
薄植宁堪比,深恩实所同。
重江素车隔,何日拜元宫。
我有吁天语,苍苍远不闻。
终难遗一老,殆欲丧斯文。
大鸟临江介,妖星入楚分。
最怜用世志,百折尚殷殷。
淮上分襟后,长愁十载多。
心期已孤负,音问亦蹉跎。
绝学知难绍,雄文定不磨。
墓门虽寂寂,正气表山河。
坡颍好兄弟,终身酹兖公。
后来陈正字,没齿感南丰。
薄植宁堪比,深恩实所同。
重江素车隔,何日拜元宫。
我有吁天语,苍苍远不闻。
终难遗一老,殆欲丧斯文。
大鸟临江介,妖星入楚分。
最怜用世志,百折尚殷殷。
淮上分襟后,长愁十载多。
心期已孤负,音问亦蹉跎。
绝学知难绍,雄文定不磨。
墓门虽寂寂,正气表山河。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全祖望为悼念友人穆堂先生所作,情感深沉,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和对其学问与人格的高度赞扬。
首句“坡颍好兄弟,终身酹兖公”以“坡颍”暗指苏轼与苏辙,比喻穆堂先生与友人的深厚情谊,如同兄弟般亲密无间。接下来“后来陈正字,没齿感南丰”则提到穆堂先生对南丰(王安石)的敬仰之情,即使到老都铭记在心。
“薄植宁堪比,深恩实所同”两句,诗人通过对比“薄植”与“深恩”,强调了穆堂先生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其在学问上的贡献。接着“重江素车隔,何日拜元宫”表达了对穆堂先生去世的哀痛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无法再续。
“我有吁天语,苍苍远不闻”诗人直抒胸臆,诉说自己的哀痛之情,但似乎天地之间并未能听到他的呼唤。接下来“终难遗一老,殆欲丧斯文”表达了对穆堂先生学问与人格的敬仰,认为他的离世使得学问与道德的传承面临危机。
“大鸟临江介,妖星入楚分”运用象征手法,将穆堂先生的离世比作大鸟临江、妖星入楚,形象地描绘出这一事件的悲壮与不可逆转。最后“最怜用世志,百折尚殷殷”表达了对穆堂先生积极入世、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淮上分襟后,长愁十载多”回忆与穆堂先生分别后的漫长岁月,心中充满了忧愁。接下来“心期已孤负,音问亦蹉跎”表达了对未能实现与穆堂先生共事的愿望的遗憾,以及失去联系的无奈。
“绝学知难绍,雄文定不磨”强调了穆堂先生学问的深远影响,即使他已离世,其学术成就仍会流传不朽。最后“墓门虽寂寂,正气表山河”以墓地的寂静反衬穆堂先生精神的永恒,其正直之气如同山河一般,永远存在。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穆堂先生生平事迹的回顾与评价,展现了诗人对其深厚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其学问与人格的高度赞扬。
圣途久芜秽,吾衰复谁治。
人乃天地心,三才为纲维。
如何餍糠粕,人人醉如泥。
安得独醒者,哺糟啜其醨。
豁然见天地,见南北东西。
见心有六经,见心能百为。
见心本广大,见心本精微。
见心本高明,见心无倚陂。
人心即宇宙,人心即两仪。
两仪与宇宙,吾能握其机。
问机是何为,欲语逼归期。
诸生试自思,反求自得之。
留都根本地,兵食夙告亏。
闻有颜司徒,旋斡如神输。
蔼蔼黄山公,画一守不违。
后先协乃心,会计靡毫遗。
月计一不足,岁计今几馀。
秣马腾槽鸣,壮士歌以嬉。
春光入报政,南风满征旗。
幸承前席问,请进阜财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