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刀三载箾中鸣,报怨而今事已成。
何必君思频见赦,千秋人识子崔名。
雄刀三载箾中鸣,报怨而今事已成。
何必君思频见赦,千秋人识子崔名。
这首诗《赠宋元亨(其二)》是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诗中通过“雄刀三载箾中鸣”这一句,生动描绘了宋元亨在经历了三年的艰苦斗争后,终于实现了报仇雪恨的目标。这不仅展现了宋元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也暗示了他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接下来的“报怨而今事已成”一句,直接点明了主题——报仇雪恨已经完成。这种直截了当的表达方式,使得读者能够迅速理解诗人的意图和情感。
“何必君思频见赦”,这一句则表达了对宋元亨行为的理解和支持。诗人认为,既然目标已经达成,就不必再考虑是否需要得到宽恕或赦免,强调了行动的果断性和结果的重要性。
最后,“千秋人识子崔名”一句,预示着宋元亨的英勇事迹将被后世铭记,他的名字将与历史一同流传。这不仅是对宋元亨个人功绩的认可,也是对正义和勇敢精神的颂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宋元亨的英雄形象,以及诗人对其行为的赞赏和对历史记忆的期待。
汉家募击匈奴者,此士如何未见收。
闻说将军能揖客,安知定远不封侯。
羊肠九折谁云险,骏骨千金岂易酬。
自古荐扬繇幕府,送君去谒大参谋。
除却留耕知己外,其他蹊径不曾钻。
泉人浪自誇清史,冰氏安能动热官。
一鹤随身来去易,匹雏无力挽推难。
东风作意开桃杏,且閟清芗待岁寒。
狗监知才子,雌堂惜上宾。
归船载画重,清俸买书贫。
已作扶犁叟,难留拄笏人。
洛英如见问,为说卧漳滨。
家在吴中处处移,的于何地结茅茨。
囊空不肯投笺乞,程远多应税马骑。
短剑易钱平近债,长瓶倾酒话馀悲。
衡山老祝凄凉甚,明日无人共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