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云数千级,忽登秦峪顶。
群壑马蹄下,商颜尚延劲。
风过虎气腥,山荒草木警。
民脂竭土祠,落日丹青冷。
射矢黄沙冈,鸣钲药子岭。
百里多陶烟,十人九垂瘿。
下鞍问疾苦,农樵意自聘。
刺史政不苛,安居乐乡井。
夜黑月未上,灯火散林影。
梯云数千级,忽登秦峪顶。
群壑马蹄下,商颜尚延劲。
风过虎气腥,山荒草木警。
民脂竭土祠,落日丹青冷。
射矢黄沙冈,鸣钲药子岭。
百里多陶烟,十人九垂瘿。
下鞍问疾苦,农樵意自聘。
刺史政不苛,安居乐乡井。
夜黑月未上,灯火散林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穿越秦峪岭前往商州的旅程,途中所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以及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关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展现了清末时期秦岭地区的风貌。
首句“梯云数千级,忽登秦峪顶”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攀登秦峪岭时的艰难与壮丽,仿佛是踏着云梯直上天际,最终抵达山顶。接着,“群壑马蹄下,商颜尚延劲”则通过想象中的马蹄声,将读者带入到山谷深处,感受到山势的险峻和连绵不绝。
“风过虎气腥,山荒草木警”两句,通过风、虎、荒山、草木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原始而略带神秘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环境的艰苦。接下来,“民脂竭土祠,落日丹青冷”描绘了当地百姓生活条件的艰苦,以及他们对土地的虔诚信仰,即使在夕阳西下、天地一片苍凉之时,依然保持着内心的温暖与坚定。
“射矢黄沙冈,鸣钲药子岭”则通过军事训练的场景,展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既有艰辛也有坚韧。最后,“百里多陶烟,十人九垂瘿”描述了商州地区独特的风俗习惯和地理特征,陶烟可能指的是制陶业的烟尘,垂瘿则是指因长期食用含碘食物不足导致的甲状腺肿大现象,反映了当地环境与生活的特殊性。
“下鞍问疾苦,农樵意自聘”体现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同情,以及与地方官员的互动,展现出人文关怀的一面。“刺史政不苛,安居乐乡井”表达了对地方治理的肯定,认为良好的政治环境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享受家乡的美好。
“夜黑月未上,灯火散林影”则以静谧的夜晚景色收尾,月未升起,只有远处的灯火在树林间闪烁,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暗示着尽管面临困难,但未来仍有光明可期。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还蕴含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展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伏波晚岁思少游,万事过眼如云浮。
我生不乐城市隘,受性但惬林泉幽。
稍同臭味自投合,肯与流俗相对酬。
旅怀久已乏佳趣,白日政觉多闲愁。
舂容大篇忽旁及,气象楚泽涵新秋。
律严虽许强续尾,韵险岂复能画筹。
逍遥一舸白太傅,蹴踏五字韦苏州。
主人频誇小鬟舞,劝客且听吴娃讴。
从来谁数折巾郭,重到似是栽桃刘。
梦入江湖渺春水,何如此念随轻鸥。
吾生前辈后,不及识诸公。
每读诸公集,想见其音容。
圣俞仁庙时,欧公最相知。
春风一杯酒,夜坐数章诗。
雍容长者风,忠厚君子辞。
格律从正始,句法自炉锤。
衮衮鸣山泉,款款语亲闱。
试一涉其流,超然忘百忧。
后辈亦有作,岂曰不冥搜。
雕琢伤正气,磔裂无全牛。
堙郁暗大理,矜夸堕轻浮。
所以圣俞诗,把玩不能休。
死者如可作,吾其与之游。
三年相处如弟兄,他时当以名节称。
文章烂若蜀江锦,行义清胜万壑冰。
龟山先生今往矣,我于吾子见典型。
青衫半百官岭下,众论称屈气甚平。
乃知胸中万钧重,此外真成一发轻。
道如未央神明台,虽高自可阶级登。
卷之不殊方寸小,舒之足以苏疲氓。
我衰退缩如蜗螺,爱子对我怀抱清。
平生艰苦今已老,空叹白首都无成。
看公权奇非凡骨,努力吾道谨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