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真性,忠孝为之原。
置此而不讲,藻帨徒纷繁。
临汝有才子,二十声腾骞。
少年志易满,不惜逾短垣。
一旦凤池夺,仍有当路援。
出入芙蓉府,谢去州县烦。
非吏亦非隐,车马填其门。
园亭恣游宴,姬侍供盘飧。
晚益自任诞,夥颐为大言。
名教有乐地,渠欲一力翻。
人品不足齿,诗文亦何论。
况观所论著,无一究根源。
胭脂遮俗眼,尽如古井眢。
风一而劝百,不觉入其樊。
欲举其人书,拉杂尽烧燔。
一扫轻薄习,得见古道敦。
淫邪义当辟,杨墨非有冤。
文章出真性,忠孝为之原。
置此而不讲,藻帨徒纷繁。
临汝有才子,二十声腾骞。
少年志易满,不惜逾短垣。
一旦凤池夺,仍有当路援。
出入芙蓉府,谢去州县烦。
非吏亦非隐,车马填其门。
园亭恣游宴,姬侍供盘飧。
晚益自任诞,夥颐为大言。
名教有乐地,渠欲一力翻。
人品不足齿,诗文亦何论。
况观所论著,无一究根源。
胭脂遮俗眼,尽如古井眢。
风一而劝百,不觉入其樊。
欲举其人书,拉杂尽烧燔。
一扫轻薄习,得见古道敦。
淫邪义当辟,杨墨非有冤。
这首清代戚学标的《祛惑》诗,以议论为主,寓言深刻,批评了当时社会中忽视忠孝本质,追求表面浮华的现象。诗中提到的“才子”开始时才华横溢,但后来沉溺于权势与享乐,背离了道德的根本。诗人痛斥这种人“名教有乐地,渠欲一力翻”,即他们试图颠覆传统的道德规范,视若无物。他认为这种人的品行低劣,诗文空洞无物,且不探究事物的本质,就像“胭脂遮俗眼,尽如古井眢”,比喻其见识浅陋。
诗人进一步强调,应当去除这种轻薄习气,回归淳朴古道,指出“淫邪义当辟,杨墨非有冤”,即对邪恶应予批判,不应偏袒杨朱、墨翟等非主流思想。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这种人的强烈鄙视,甚至提出要焚烧他们的著作,以清除不良风气。整首诗语言犀利,寓意深远,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风气的忧虑和对道德价值的坚守。
越王山拥七闽秋,天入东南大海收。
雨后虹霓看不见,何人截取钓鳌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