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僻无人到,安居似野僧。
柴门交岸竹,茅屋带溪藤。
煮粥宜杂稻,分茶间老菱。
百年堪乐此,生计日相仍。
村僻无人到,安居似野僧。
柴门交岸竹,茅屋带溪藤。
煮粥宜杂稻,分茶间老菱。
百年堪乐此,生计日相仍。
这首明代诗人李昱的《村居》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自给自足的乡村生活画面。首句“村僻无人到”展现了村庄的偏远与静谧,如同隐士的居所。接下来的“安居似野僧”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暗示诗人内心的淡泊和自在。
“柴门交岸竹”写出了门前竹林环抱,柴门简朴,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流露出诗人对朴素生活的喜爱。“茅屋带溪藤”则描绘了茅屋依傍溪流,藤蔓攀附的景象,更显出生活的恬淡与质朴。
“煮粥宜杂稻,分茶间老菱”两句,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煮杂稻粥和品茗老菱,展现出诗人对简单食物的满足和对自然馈赠的珍惜。这样的生活虽然清贫,却充满了乐趣。
最后,“百年堪乐此,生计日相仍”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田园生活的满足和坚守,认为即使一生如此度过也足以快乐,每日的生计虽平淡,但习惯了就成为生活的常态。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自给自足的村居生活图景,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灵泉在天半,狂波不能侵。
神蛟穴其中,渴虎不敢临。
隐照涵秋碧,泓然一勺深。
游润腾龙飞,散作三日霖。
天造岂无意,神化安可寻。
挹之如醍醐,尽得清凉心。
闻之异丝竹,不含哀乐音。
月好群籁息,涓涓度前林。
子晋罢云笙,伯牙收玉琴。
徘徊不拟去,复发沧浪吟。
乃云尧汤岁,盈盈常若今。
万里江海源,千秋松桂阴。
兹焉如有价,北斗量黄金。
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
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
琼花芍药世无伦,偶不题诗便怨人。
曾向无双亭下醉,自知不负广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