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郭寻好山,直北得睹径。
一重复一掩,间度略彴峻。
溪声出左方,环玦步相应。
万木俨扶持,四山拥清润。
高疑星可摘,况乃斗之分。
诸公恨到晚,六月宜问信。
颇闻开山老,说法起众病。
坐受于菟降,了不怀寸刃。
山僧诧神通,辩口纷若磬。
我岂必胜哉,渠自有佛性。
绕郭寻好山,直北得睹径。
一重复一掩,间度略彴峻。
溪声出左方,环玦步相应。
万木俨扶持,四山拥清润。
高疑星可摘,况乃斗之分。
诸公恨到晚,六月宜问信。
颇闻开山老,说法起众病。
坐受于菟降,了不怀寸刃。
山僧诧神通,辩口纷若磬。
我岂必胜哉,渠自有佛性。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好山的景象与心境。开篇“绕郭寻好山,直北得睹径”即设定了一种探幽访胜的情趣,诗人寻找美丽的山峰,找到一条通往山中的小路。接着“一重复一掩,间度略彴峻”描写了山路的曲折与险峻,每转一个弯,道路就被山势所掩盖,显示出山路的幽深。
“溪声出左方,环玦步相应”则是听到溪流的声音从左侧传来,与脚步声交织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自然之声。"万木俨扶持,四山拥清润"更是以壮丽的笔触描绘了林木繁茂、山谷清新的景色。
诗人随后提到“高疑星可摘,况乃斗之分”可能是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愿望。接下来的“诸公恨到晚,六月宜问信”则是劝勉友人要珍惜时光,不应过于贪恋世间的繁华。
最后几句“颇闻开山老,说法起众病。坐受于菟降,了不怀寸刃。山僧诧神通,辩口纷若磬。我岂必胜哉,渠自有佛性”则是对禅宗修行的描写,开山老人讲述佛法,有助于众生摆脱烦恼;诗人自己坐在菟竹林中领受教诲,不再怀念世间的争斗。山中的僧侣有着超常的神通和辩论能力,而诗人自认为不必强求胜过别人,因为佛性是内在的,自然流露。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禅宗修行的深刻体悟,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和自然美好的深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