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闻渤海之东几万里,大壑之下深无底。
五山上下随波摇,巨鳌戴之始列峙。
龙伯大人太无聊,举足一钓连六鳌。
六鳌移住关山下,擎出仙山万仞高。
仙山万仞表灵胜,峰峦奇绝非人境。
丹炉一秘几千秋,时出白云相掩映。
中有仙人学驻颜,曾为云云施人寰。
鳌柱大明擎日月,功成拂衣归故山。
只今秋风渐长秋山蕨,丹枫白云几起忽。
西母时传周穆谣,居人但解自怡悦。
白云岁岁自鳌峰,圣朝何用侈登封。
老相未教云卧稳,更看风雨促从龙。
君不闻渤海之东几万里,大壑之下深无底。
五山上下随波摇,巨鳌戴之始列峙。
龙伯大人太无聊,举足一钓连六鳌。
六鳌移住关山下,擎出仙山万仞高。
仙山万仞表灵胜,峰峦奇绝非人境。
丹炉一秘几千秋,时出白云相掩映。
中有仙人学驻颜,曾为云云施人寰。
鳌柱大明擎日月,功成拂衣归故山。
只今秋风渐长秋山蕨,丹枫白云几起忽。
西母时传周穆谣,居人但解自怡悦。
白云岁岁自鳌峰,圣朝何用侈登封。
老相未教云卧稳,更看风雨促从龙。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大的神话景象,以“渤海之东几万里”的辽阔背景展开,通过想象中的五山随波摇动,巨鳌载山的壮丽画面,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与力量。接着,诗人引入了龙伯大人钓鱼的传说,将神话与现实巧妙结合,通过六鳌移至关山下的故事,构建了一个仙山万仞高、峰峦奇绝的仙境。
诗中提到的仙山不仅拥有丹炉之秘,象征着永恒的生命与智慧,还居住着修炼驻颜的仙人,他们为人间带来了福祉。日月在鳌柱的支撑下显得格外明亮,象征着仙山的神圣与伟大。最后,诗人通过描述秋风、秋山、丹枫、白云等自然景观的变化,以及西母与周穆王的传说,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意境,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仙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仙境世界,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也寄托了人们对超凡脱俗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三十始去家,四十初南迁。
五十复还朝,白发正纷然。
故人从西来,鞍马何联翩。
握手得一笑,喜我犹生全。
别离多忧患,梦觉非因缘。
惟馀归耕计,粗有山下田。
久糜太仓粟,空愧乡党贤。
老兄富治行,令德齐高年。
幸此民事清,未厌军垒偏。
父老携壶浆,稚子迎道边。
应有故相识,问我何当旋。
君恩闵衰病,归驾行将鞭。
连持梁洋印,久作溪山主。
深知为郡乐,但畏买茶苦。
来归天禄阁,坐守登闻鼓。
九重未明入,百辟盈庭舞。
城南独归卧,心事谁当语。
旧闻吴兴胜,试问天公取。
家贫橐装尽,岁莫轻帆举。
苕溪净多石,弁岭瘦无土。
湖藕雪冰丝,山茶泼牛乳。
香粳饭玉粒,鲜鲫鲙红缕。
宫开水精洁,人寄画屏住。
俗吏自难堪,诗翁正当与。
从来思清绝,况乃病新愈。
团团肘后丹,皓皓胸中素。
高卧镇夸俗,清谈静烦诉。
应笑杜紫微,湖亭但狂顾。
人生逾四十,朝日已过午。
一违少壮乐,日迫老病苦。
丹心变为灰,白发粲可数。
惟当理锄耰,教子蓺稷黍。
谁令触网罗,展转在荆楚。
平生手足亲,但作十日语。
朝游隔提携,夜卧困烝煮。
未歌《棠棣》诗,已治刍灵祖。
士生际风云,富贵若骑虎。
奈何贫贱中,所欲空龃龉。
旱久魃不死,连阴未成雪。
微阳九地来,颠风三日发。
父老窃相语,号令风为节。
讲武罢冬夫,畿甸休保甲。
累囚出死地,冗官去烦杂。
手诏可人心,吾君信明哲。
风频雪犹吝,来岁恐无麦。
天公听一言,惟幸早诛魃。
多生习气未除肉,长夜安眠懒食粥。
屈伸久已效熊虎,倒挂渐拟同蝙蝠。
众笑忍饥长杜门,自恐莫年还入俗。
经旬辄瘦骇邻父,未信脑满添黄玉。
海夷旋觉似齐鲁,山蕨仍堪尝菽粟。
孤船会复见洲渚,小车未用安羊鹿。
海南老兄行尤苦,樵爨长须同一仆。
此身所至即所安,莫同归期两黄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