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久魃不死,连阴未成雪。
微阳九地来,颠风三日发。
父老窃相语,号令风为节。
讲武罢冬夫,畿甸休保甲。
累囚出死地,冗官去烦杂。
手诏可人心,吾君信明哲。
风频雪犹吝,来岁恐无麦。
天公听一言,惟幸早诛魃。
旱久魃不死,连阴未成雪。
微阳九地来,颠风三日发。
父老窃相语,号令风为节。
讲武罢冬夫,畿甸休保甲。
累囚出死地,冗官去烦杂。
手诏可人心,吾君信明哲。
风频雪犹吝,来岁恐无麦。
天公听一言,惟幸早诛魃。
这首诗描绘了久旱无雨,连阴未降雪的冬季景象,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关注和对上天降雨的期盼。诗人以“魃”这一神话中的旱鬼形象隐喻旱情严重,人民生活艰难。在百姓的私下议论和朝廷的应对措施中,体现出统治者的明智决策,如停止冬季军事训练,减少不必要的征税,释放囚犯,精简官僚机构,以缓和社会压力。
“微阳九地来,颠风三日发”运用象征手法,微弱的阳光象征着久旱后的希望,而狂风则预示着可能的转变。诗人期待“父老窃相语,号令风为节”,即通过民间智慧和合理的指令来改变天气。然而,“风频雪犹吝,来岁恐无麦”又揭示了雪量不足的担忧,暗示可能的粮食歉收。
最后,诗人直接向天公祈求,希望上天能听取他的呼吁,尽快消除旱魃,带来及时的雪,以保佑来年的丰收。整首诗情感深沉,反映了古代文人对民生的关注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