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载蒙恩两放归,昊天同戴日同辉。
书囊借重黄龙诰,病体何胜绛鹤衣。
报国有怀飞梦远,济生无术故心违。
山林终许随麋鹿,五疏曾将达帝扉。
九载蒙恩两放归,昊天同戴日同辉。
书囊借重黄龙诰,病体何胜绛鹤衣。
报国有怀飞梦远,济生无术故心违。
山林终许随麋鹿,五疏曾将达帝扉。
这首诗是明代方献夫所作的《归途有作》。方献夫在经历了九年的官宦生涯后,两次被朝廷召回,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以“九载蒙恩两放归”开篇,既展现了他仕途的起伏,也体现了朝廷对他的恩遇。接着,“昊天同戴日同辉”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自己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表达了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书囊借重黄龙诰,病体何胜绛鹤衣”两句,一方面表达了对朝廷重用的感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无奈。接下来,“报国有怀飞梦远,济生无术故心违”则进一步阐述了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既有为国效力的愿望,又因无法实现济世救民的理想而感到遗憾。
最后,“山林终许随麋鹿,五疏曾将达帝扉”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渴望,同时也暗含了对过去仕途生涯的反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国家的忠诚,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方献夫复杂而丰富的情感世界。
渭北居来似塞垣,三逢尧历度寒暄。
家贫老幼思归国,性僻交朋少及门。
天暖忆游沙苑寺,雪中会过洛河村。
流年又是重阳节,赏菊论诗酒一樽。
道傍田家翁妪俱垂白,败屋萧条无壮息。
翁携镰索妪携箕,自向薄田收黍稷。
静夜偷舂避债家,比明门外已如麻。
筋疲力敝不入腹,未议县官租税足。
春禽弄晴朝,秋虫吟雨夕。
风和振兰芳,露寒滋菊色。
万物苟得所,随时各有适。
矧伊人最灵,胡为长戚戚。
圣人垂大训,灿烂著方册。
至乐和无声,大礼简无迹。
心专守中庸,身不蹈邪僻。
造次常在前,须臾不离侧。
穷通虽百变,何往不自得。
兹亭聊寓名,和乐在胸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