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识山中早晚凉,今朝况复立秋当。
如何午热为孤注,疑是金官让末光。
桐叶庭边想影落,草虫砌下觉声杨。
农占晴雨纷如讼,历验原来亦鲜偿。
已识山中早晚凉,今朝况复立秋当。
如何午热为孤注,疑是金官让末光。
桐叶庭边想影落,草虫砌下觉声杨。
农占晴雨纷如讼,历验原来亦鲜偿。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在立秋这一天所作,表达了他对季节更替的感受和对农事的关心。首句“已识山中早晚凉”描绘了山中早晚的清凉气息,暗示了秋天的到来。接着,“今朝况复立秋当”强调了立秋这个节气的重要性。
诗人以“如何午热为孤注”表达对午后炎热的疑惑,仿佛这突如其来的暑热是孤注一掷的短暂现象。他用“疑是金官让末光”比喻夏日阳光的减弱,如同金官(古代掌管天文的官员)在立秋之际让出了部分光芒。
“桐叶庭边想影落,草虫砌下觉声扬”通过描写桐叶随风摇曳、落下,以及草虫鸣叫,展现了秋意渐浓的景象。最后两句,“农占晴雨纷如讼,历验原来亦鲜偿”,反映出农民对于天气变化的密切关注,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预测晴雨,但这些经验往往并不能完全准确,体现了生活的不易和自然规律的复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立秋为契机,寓言于景,既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感慨,也流露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琼构浮空锦作山,五门遥比望金銮。
烛龙飞度昆丘晓,玉斧修成宝鉴寒。
便觉冰荷回暖律,恍疑云翼傅灵丸。
都人喜色瞻鸾盖,更拟交光雪未残。
雪消晴沼涨微波,一局文楸比烂柯。
尘外清霄三岛近,日边春色五云多。
不妨窈窕耽书癖,时遣旗抢战睡魔。
汹涌诗情何所似,九军雷动伐灵鼍。
谈诗如谈禅,练性如练墨。
壮心悟龟毛,少作岂蛇足。
平生甚元龙,未信今伯玉。
十年得投闲,高卧谢宠辱。
定知贫胜富,固自平为福。
著书着名山,会使山鬼哭。
结庐近三休,为米时一出。
犹嫌佛场选,肯问燕台筑。
俗人难与言,镜剃遗盲秃。
前年客长安,正觅三釜粟。
尘中一倾盖,爽气岷峨绿。
别来更崎嵚,寡陋嗟我独。
尘埃箧中书,有手不暇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