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叶底暑阴清,已有新蝉一两声。
荷露柳风餐未饱,怪来学语不分明。
荔枝叶底暑阴清,已有新蝉一两声。
荷露柳风餐未饱,怪来学语不分明。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初夏的宁静场景,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情感,将自然界的生机与自己的情思融为一体。开篇“荔枝叶底暑阴清”,便设定了一种闲适自在的氛围。荔枝树下,阳光透过叶缝投下斑驳的影子,带来一种凉爽和清新。紧接着,“已有新蝉一两声”表明季节已经进入初夏,蝉鸣也随之而起。这蝉鸣不仅是时间的标记,更是大自然生机勃发的象征。
下片“荷露柳风餐未饱,怪来学语不分明”,则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慨。荷花盛开时的露水和柳树摇曳的风,都像是大自然赐予的美食,但诗人却感到一种无法满足的渴望。这渴望可能是对知识、艺术乃至生命意义的追求,正如“怪来学语不分明”,诗人对周围世界的模仿学习也显得有些困惑和不够清晰。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也折射出当时文化教育的复杂性。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对于生活和知识追求的一种深层次感悟。
短亭休唱阳关,柳丝惹尽行人怨。
鸳鸯只影,荷枯苇淡,沙寒水浅。
红绶双衔,玉簪中断,苦难留恋。
更黄花细雨,征鞍催上,青衫泪、一时溅。
回首孤城不见,黯秋空、去鸿一线。
情缘未了,谁教重赋,春风人面。
斗草闲庭,采香幽径,旧曾行遍。
谩今宵酒醒,无言有恨,恨天涯远。
返照回光,终焉活计,何处可为依托。
凋零郑圃,竹坞松溪,林下胜游行乐。
霞友云朋,水色山光,幽隐烟萝岩壑。
更堂堂、气概摩天,一点浩然廖廓。
堪爱处、蝶戏花梢,苔生石径,风细日高帘幕。
清虚器量,咀嚼乾坤,高迈市朝欢约。
疏葛宽裁,瘦玉横拖,笑傲东篱吟酌。
把真情欲写,柰何尘世,故人萧索。
笑谈樽俎,坐中惊叹谪仙人。乌丝落笔如神。
唤起小鬟风味,学按古阳春。
对琼枝璧月,朝暮长新。宦萍此身,叹别后、迹俱陈。
独有芳温一念,红泪罗巾。
凭谁妙手,为写寄、崔徽一幅真。聊慰我、老眼黄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