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来石上卧,醉向水边吟。
山灵不管闲事,容我尽登临。
山外猿啼鹤唳,世上虎争狼斗,此地白云深。
今古一抔土,天地亦何心。隔茅庐,尘万丈,不相侵。
林泉自有佳处,石溜假鸣琴。
汉室煌煌大业,唐代昭昭正绪,此理细推寻。
高咏出山去,草木亦知音。
饱来石上卧,醉向水边吟。
山灵不管闲事,容我尽登临。
山外猿啼鹤唳,世上虎争狼斗,此地白云深。
今古一抔土,天地亦何心。隔茅庐,尘万丈,不相侵。
林泉自有佳处,石溜假鸣琴。
汉室煌煌大业,唐代昭昭正绪,此理细推寻。
高咏出山去,草木亦知音。
这首元末明初舒頔的《水调歌头·时杨溪避兵》描绘了一幅隐逸生活的画面。诗人饱餐后悠闲地躺在石头上,醉酒后则在水边低吟,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心境。他赞赏山灵的无为而治,允许他在自然中尽情游历。山中的猿鹤之声与外界的虎狼之争形成对比,诗人选择在白云深处过着远离纷扰的生活。
“今古一抔土,天地亦何心”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的淡然态度,认为无论古今,人的存在如同一捧尘土,天地间并无偏爱。接下来,诗人借茅庐隔绝尘世,享受林泉清幽,流水声仿佛成了他的琴音。他反思历史,从汉唐盛世中探寻人生真谛,认为只有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道义才是永恒的价值。
最后,诗人高声吟唱,连草木也为之共鸣,表达了他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对自然和谐关系的认同。整首词以山水为背景,寓言式地传达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与道德修养的人生哲学。
达命斯顺受,务德其勉修。
诚己有要道,兹外非所求。
使君名是庵,可谓善自谋。
端居若无营,志业日以休。
心端物自正,化行速如邮。
野辟岁有获,庭虚讼无留。
民俗兴礼让,闾阎息奸偷。
可以报上恩,可以嗣先猷。
倘异于此道,则为是庵羞。
十五年前相遇地,白头还喜一樽同。
从容笑貌忘君老,款密情期似乃翁。
别席俯迎篱菊秀,全家看尽渚莲红。
临分不用言为赠,奕世忠臣自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