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年忽使暮云遮,岁雨萧萧送晚华。
颇忆香街闻爆竹,愧无彩笔颂椒花。
和同已觉联天地,优渥仍看尽迩遐。
自是皇仁东渐海,波臣万里沐恩赊。
残年忽使暮云遮,岁雨萧萧送晚华。
颇忆香街闻爆竹,愧无彩笔颂椒花。
和同已觉联天地,优渥仍看尽迩遐。
自是皇仁东渐海,波臣万里沐恩赊。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除夕日面对绵绵细雨的感慨与思考。首句“残年忽使暮云遮”,以“残年”点出时序的更迭,而“暮云遮”则营造了一种时光流逝、岁月苍老的氛围。接着,“岁雨萧萧送晚华”一句,通过“岁雨”与“晚华”的对比,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美好事物终将消逝的无奈与感慨。
“颇忆香街闻爆竹,愧无彩笔颂椒花。”这两句转而回忆往昔除夕之夜的热闹景象,爆竹声声,椒花香溢,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然而,此刻却只能“愧无彩笔”,无法用文字来颂扬这美好的时刻,流露出一种遗憾与怀念之情。
“和同已觉联天地,优渥仍看尽迩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的深切感受。他认为,这种和谐与繁荣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影响到了整个天地,乃至远近各地。这种宏大的视角,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深刻认识和高度责任感。
最后,“自是皇仁东渐海,波臣万里沐恩赊。”诗人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海洋,认为正是帝王的仁德之光照耀到了边远之地,使得远离京城的臣民也能享受到这份恩泽。这句话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君主治国理念的认同,也表达了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除夕雨景的描绘,以及对过往欢乐场景的回忆,再到对国家和谐、繁荣景象的赞美,最后展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美好未来,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乐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