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问燕山桂,那知玉井泉。
稚儿方缊草,老妇未衣绵。
夜梦追三窟,朝餐费万钱。
提兵须几镇,何独向西川。
不问燕山桂,那知玉井泉。
稚儿方缊草,老妇未衣绵。
夜梦追三窟,朝餐费万钱。
提兵须几镇,何独向西川。
这首诗描绘了社会阶层间的鲜明对比与生活的艰辛。首句“不问燕山桂,那知玉井泉”以燕山的名贵之物与玉井的清泉形成对比,暗示了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等,以及对普通民众生活状态的忽视。接着,“稚儿方缊草,老妇未衣绵”两句,通过描述儿童和老人的生活状况,进一步凸显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困苦。
“夜梦追三窟,朝餐费万钱”则运用夸张的手法,将夜晚的梦境与白天的奢华生活进行对比,揭示出社会贫富差距之大,以及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与对现实苦难的漠视。最后,“提兵须几镇,何独向西川”表达了对于军事行动的思考,提出疑问为何仅需关注西部地区,而忽视了其他地方的需要,体现了作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刻反思,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不公的忧虑和对人性本质的洞察。
幽居定何如,颇恨未见之。
主人向我言,喜色融双眉。
修篁流翠阴,寒溪漾清漪。
领略非一状,幽妍发馀姿。
空蒙雨亦佳,潋滟晴更奇。
岂惟二江独,意恐两蜀稀。
主人信妙士,得此固所宜。
天公閟好景,授受各有时。
岂无多田翁,偃蹇逝莫随。
素交怀老蒲,秀句纷珠玑。
安得招归来,为君赋清诗。
往者不可作,后生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