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会处创危亭,我爱亭成不异名。
到此更谁分别派,同归终见入东瀛。
清辉黛染环檐色,幽响琴传出涧声。
自信竹林林上美,剪裁今已属贤明。
双溪会处创危亭,我爱亭成不异名。
到此更谁分别派,同归终见入东瀛。
清辉黛染环檐色,幽响琴传出涧声。
自信竹林林上美,剪裁今已属贤明。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林通的《白云亭(其二)》,主要描绘了双溪汇合处新建的危亭,以及诗人对亭子的喜爱和对其寓意的深思。首句“双溪会处创危亭”点出亭子的地理位置,紧接“我爱亭成不异名”表达了诗人对亭子命名的认同,认为其名字恰如其分。
“到此更谁分别派,同归终见入东瀛”暗示了溪流在此融合,象征着万物归一,最终汇入大海,寓意人生的统一与归宿。接下来,“清辉黛染环檐色,幽响琴传出涧声”通过描绘月光映照下的亭檐色彩和流水潺潺的琴音,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意境。
最后两句“自信竹林林上美,剪裁今已属贤明”,诗人以竹林为喻,赞美亭子的设计巧妙,认为其建造者眼光独到,具有高超的艺术品味。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火齐攒云,丹砂射旭,掩映碧窗痕浅。
照眼鲜明,烟殊风异,酡颜旧涡微换。
怪小立红蜻影,依依护春晚。误惊惋。
认连枝、斗丛缃彩,应仿佛、绛妃扶辇。
可复识西风,共凌波、人溯秋远。
宝盥脂融,写嫣然、香韵同满。
把菰蒲添雨,洗尽玉阶凄怨。
古藤阴,年年置酒,余春爱清窈。采香迟到。
看麝冷流苏,芙帐空晓。淡烟半亩红阑悄。
残英依细草。桧顶矗、一枝新蔓,干云青未了。
应怜此花阅人多,题襟旧馆在,苔綦痕埽。
幽荫展,沧桑后、露酣风饱。
殷勤意、翠尊料理,休叹息、花前人共老。
更记取、牵萝吟侣,绿窗酬句好。